![]() |
本报记者 代晴 张伟亚 文/图
8月11日,沧县退伍兵吴宝荣接到了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已逝战友杨成岭老母亲的一份申请书,她和老伴至今还住在年久失修的老房里,四间老屋有两间几近坍塌。几经辗转找到杨成岭的母亲时,吴宝荣和几位战友为老人的居住环境深深忧虑,决心帮助老人奔走求助,以此告慰战友的英灵。
■看望烈士双亲强忍泪水
每年建军节,吴宝荣和战友们都会聚在一起,追忆并肩战斗的峥嵘岁月。“要是成岭还活着,现在肯定也有儿有女,在侍奉双亲。”今年聚会时,一位战友的感慨再次让大家怀念起早逝的兄弟。“咱们不能再等了,一定要去看望老人。”
7月31日下午,吴宝荣和战友们带着米、油等慰问品,驱车来到杨成岭的老家沧县杜林乡大布村。因为杨成岭牺牲已经20多年,战友们又不知道他父母及哥哥的名字,吴宝荣等人向好几个人打听都没结果。就在这时,一对八旬夫妇骑着电动三轮车从村里驶过,“快看,这个大娘太眼熟了,成岭长得就像她。”吴宝荣一说,战友们都肯定地点了点头。大家赶紧把两位老人拦下,“大娘,您认识杨成岭吗?”“那是我三小子啊!”老人说。
“老人家,成岭是我们的好兄弟,我们都是您的儿子。”战友们看到成岭的双亲时,动情地紧握二老的手,强忍住泪水,声音颤抖地说。
■追忆峥嵘岁月想念早逝战友
吴宝荣说,他们几个人和杨成岭都曾参加过南疆自卫反击战。杨成岭参军时只有18岁,如果他还活着,今年应该44岁。退伍兵孙世俊说,杨成岭是一名优秀的通讯兵,不幸在执行任务时踩中地雷,献出了年仅20岁的宝贵生命。“其实,我们很早就有了看望成岭双亲的想法,但大家都担心勾起两位老人的伤心回忆,所以想来而不敢来,但这份牵挂却始终萦绕在我们这群战友的心头。”孙世俊说。
退伍兵吴宝荣说,1993年,他打听到杨成岭的哥哥在杜林乡集市上经营肉铺,便经常到集市上去逛,终于打听到了成岭的哥哥。从杨成岭的哥哥那里,吴宝荣他们得知,两位老人还没有从丧失爱子的伤痛中走出来,只好打消了去看望的念头,临走时他买了200元的肉,算是对杨家人的一点安慰。
■四间老屋塌了一半无力翻修
走进老人居住的小院,大家喜悦的心情骤然变得沉重,墙头已经塌了大半截,四间砖包皮结构的房屋有两间成了危房,为了防止房屋倒塌,其中一间的房顶还用檩条高高地支撑起来,屋子地势低洼,潮湿昏暗,虽然开着电风扇,但屋里的温度还是很高,“一到下雨天,我们老两口心里就哆嗦,胡同里的水往院子里倒流,院子里的水又往屋子里灌。”老人不断抹着干涩的双眼。
记者从村支书口中得知,老人的房子已经按照危房上报,但也只能解决个万儿八千,只是杯水车薪。如果重新盖,粗略估算要十来万元。
■老人两度白发人送黑发人
通过聊天,战友们得知二老年仅22岁的孙子前段时间也因车祸去世了,两度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大家都感慨世事无常,劝慰老人节哀。战友们围坐在杨成岭父母的身边,拉拉家常,嘘寒问暖。“大娘、大伯,见到你们别提多高兴了,心里的那份牵挂终于落地了。”吴宝荣说,“这是我们的电话号码,有事跟我们联系,我们一定帮忙。”大家争相留下联系方式,耐心地嘱咐二老。
■牺牲一个儿却收获了七个儿
杨成岭的母亲被眼前温情的场景深深打动,不禁老泪横流。老母亲翻出儿子生前留下的相册,和儿子的战友们一同翻看起来。大家随着她苍老的手指,划过一张张老照片,认出里面的成岭。“我和成岭都是通讯兵,他很外向,热情开朗,还给我们看过他当年相亲的女朋友的照片呢。”“我和成岭是同一个阵地的战士,印象中的他很白净,爱说爱笑,大家都喜欢他。”看过照片,大家睹物思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着成岭的往事,偶尔露出欣慰的笑容,又不时地抹抹眼泪。“大娘、大伯,我们来晚了,以后我们就是二老的孩子,以后有什么难处,尽管找我们!”“好,好,我牺牲了一个儿子,却又多了七个儿子!”杨成岭老母亲的脸上满是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