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刘俊栋:老人们的“院长儿子”
        正文浏览次数:88
  2014/12/13 10:11:4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李庆军、冯连满、王翠艳)

 

     在唐山市滦南县胡各庄中心敬老院的老人们都习惯称副院长刘俊栋为“院长儿子”。在这个特殊的“老人世界”里,刘俊栋痴守了整整32个年头,并以博大的爱心和孝心,使院里的每位老人每一天都感受着“家”的温馨。

 

     感人的故事“一箩筐”

 

     刘俊栋原是一名医术精湛的乡村医生,后受聘到坨里镇卫生院。1981年,他又被安排到刚刚成立的镇敬老院当院长。后来,全县敬老院进行整合,坨里敬老院合并到胡各庄中心敬老院,刘俊栋担任了副院长职务。整天和性情怪异的老人们打交道,刘俊栋这院长当得可不轻松。老人们头发长了,他得亲自给理;老人们有个头疼脑热,他得打针喂药,忙前忙后伺候;老人们闹情绪、生闷气,他还得想方设法逗他们开心……机械而又单调的忙忙碌碌中,刘俊栋和这些老人们渐渐处上了感情……

 

     1997年腊月,张荣安老人患脉管炎住进距敬老院50公里外的一家专科医院,做左臂截肢手术,刘俊栋亲自陪护,为老人端屎接尿,伺候得非常周到。手术后,老人犯了怪毛病,只要刘俊栋不在身旁摸着手说话,就不安心治疗,非闹着“回家”不可。刘俊栋既放心不下院里工作,又放心不下住院老人。于是在交通不便的状况下,每天凌晨4点骑自行车去医院陪老人,晚上10时返回敬老院处理工作,直到老人术后康复出院。在老人住院的20多天里,他顶着凛冽寒风往返两地,累计骑自行车2000多公里……2004年3月,张文润老人突发脑溢血,刘俊栋立即将他送进医院。当时老人已处于昏迷状态,情况非常危急。医生抢救了一整天,觉得无能为力了,只好建议“回家”保守治疗。回院后,好多老人都劝刘俊栋撒手放弃,别再做无谓的努力了。但他却一如既往地精心照料,亲自为老人打针、输液,昼夜陪护。老人整整昏迷了4天,大小便失禁,刘俊栋及时为老人擦洗,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护理,曾被医院判了“死刑”的老人奇迹般地康复了,感动得张文润逢人就说他的命是院长儿子“捡”回来的……

 

     2009年,李希春老人患了前列腺肥大症,小便困难。为了帮助老人解除痛苦,刘俊栋每天都为其导尿。后来刘俊栋又专门去了唐山工人医院和唐山市中医院,请教相关专家,讨到了用食指从肛门里点穴按摩的偏方。据专家讲,这方法效果不错,但是既脏又累,而且持续时间要长,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刘俊栋听说老人的病能治,很是兴奋,向专家询问了操作要领后,便付诸了实施。每天30分钟,刘俊栋整整坚持了40天,竟真的把李希春老人小便失禁的毛病治好了,痛苦、无奈的表情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脸上整日的笑容。老人不善表达,但他心里却体会出了一个理儿:有俊栋在,他这辈子就遭不了罪。

 

     既是“儿子”也是“红娘”

 

     老人们的这个“儿子”不仅体贴照顾他们的身体健康,更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敬老院里多是单身老人,老头老太间朝夕相处,难免日久生情。刘俊栋这个“院长儿子”有时还充当起了“红娘”,撮合老人们的“好事”。多年来,他已帮助院里6对老人建立了家庭。张久才和高翠兰就是经刘俊栋撮合到一块的,直到现在提起刘院长,老两口总是感慨万千:“老来有了伴儿,身边还有个‘院长儿子’,敬老院真就成了我们的‘家’了。”

 

     在老人们的眼里,刘俊栋是个响当当的“孝子”,而在家人眼里,他却成了“住旅店的”。有一次,他在工作中不慎摔断右脚踝骨,按医生要求必须休养3个月以上,家里人满指望他能在家里呆上一段时间,可他放心不下院里的大事小情,在家休养的第10天,就让儿子送他去上班,2个星期就自己拆了石膏,硬是拄着2个多月双拐坚持工作。这段时间他没回过一次家,妻子心里惦记,只好抽空到敬老院去看他。由于没有很好地配合治疗,他的脚落下了残疾,运动量稍大,脚踝就肿痛。

 

     故事背后的故事

 

     32年来,刘俊栋没休过一个节假日。除夕之夜原本是阖家团聚的时刻,而家里32个年夜饭饭桌上,总是见不到他的影子。刘俊栋时常为此内疚,觉得对不住家人,可他心里清楚:此时此刻,院里百十号老人更离不开他呀!

 

     年已59岁的刘俊栋虽显憔悴,但他以院为家、视老人为“父母”的作风仍旧未变。目前,刘俊栋只是月薪900元钱的临时工,家里日子窘迫,自己晚年的基本生活保障还没个着落。有人说他这个“孝子”当得太亏了,不如凭本事在镇上开个诊所让家里的日子殷实起来。可他却表示,自己要做一颗螺丝钉,终生拧在敬老事业上,不然就愧对“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省级模范院长”、“唐山市孝亲敬老楷模”等一大堆荣誉,更愧对“院长儿子”这个称呼。


 
     稿源: 唐山劳动日报  编辑: 刘飞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廊坊市:“科技+养老” 赋能社区居家养老高质量发展
  • 2025/5/21 10:59:30
  • 从数据看老年大学发展变化
  • 2025/5/21 10:53:34
  • 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 2025/5/13 10:23:12
  • 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可以申请补助
  • 2025/5/12 10:25:32
  • 推动新时代山东养老服务改革发展,“走在前、挑大梁”
  • 2025/5/8 11:18:34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