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唐山九旬翁写出《唐山历史三字经》
        正文浏览次数:98
  2014/12/13 10:07:2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人物简介:赵竞存,唐山师范学院离休干部,1920年生于天津,1938年来唐定居。离休后曾在唐山地方志办公室做了15年特聘编辑,参与编写了《唐山市志》。多年来,他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百余篇文史论文,参与或主持了《唐山百年记事》《唐山近代史纲要》《唐山历史写真》《唐山市情概览》等十余部著作的撰写,是颇有建树的学术带头人,对奠定唐山地方史的基础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孤竹国,唐山地,商汤时,始建立。”“办工业,需煤炭,唐廷枢,来唐山。”“细绵土,景星创,第一家,水泥厂。”……读着这些朗朗上口的语句,唐山的历史脉络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或许你不曾想到,历时三年把唐山历史知识编成三字经传播的赵竞存先生,竟是一位91岁高龄的老者。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动力,让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如此执着?带着这样的好奇,一个初春的早晨,我依约叩响了赵老的家门……

  老有所为 情系唐山地方史

  老人家亲自来开门,热情地把我让进书房。看到老人腿脚利索、精神矍铄,我由衷地说:“您老这身子骨真硬朗啊!”赵老呵呵一笑:“还行,人家都说我像70多岁的,就是耳朵有点背啦。”

  主客坐定,赵老递过来散发着墨香的《唐山历史三字经》。全书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三字经的正文,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语言,描述了唐山从远古到近代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二部分是解读,对正文内容逐段加以注释,在讲解相关历史知识的同时,还配有不少老地图和历史图片;最后一部分是附录,收录了赵老发表过的8篇论文,主要是对一些存在争议的唐山历史文化问题阐明观点。

  赵老说自己教了一辈子历史课,对唐山地方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注意到,这些知识多记载于大部头的资料书中,现在生活节奏快,人们很少去翻阅。“我时常问周围的人:唐山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市区有哪些古迹?凤凰山有过什么庙?没多少人能答得出来。所以我就想用一种更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方式去传播这些知识,这个念头在脑子里许久了。”赵老说。

  后来,受国学经典《三字经》的启发,赵老决定借鉴这种形式,将唐山的历史也写成三字经的模样。碰巧,唐山师范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请他编写课外辅导教材,他就试着写了几段,学生们果然对这种新颖的形式非常感兴趣。牛刀小试的成功,让赵老坚定了编写一部完整《唐山历史三字经》的信心。

  笔耕不辍 创作历史三字经

  2008年春天,年近九旬的赵老正式开始了创作。家里的书桌远离窗户,光线不好,就是白天写作也得开着灯。因为不会使用电脑,他一直是在稿纸上“爬格子”。左手边摊着多年来搜集整理的资料,右手边放着一沓厚厚的稿纸,赵老经常在书桌旁一坐就是大半天。

  那段日子,赵老每天心里想的、嘴上叨叨的都是唐山历史三字经。灵感来时,文如泉涌,他一边吟诵内容一边健笔如飞,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碰到地名、人名不好穿插,或者守着大把大把的素材却怎么也想不出用哪三个字来概括,他就踱着步子,在狭小的书房里来回转悠;每写出一段,他拿起来读一遍,改一遍,改完再读,读完再改,有时候短短12个字就要改个三五遍;有多少次,半夜躺在床上琢磨,突然想起几个词,他赶紧开灯下床,记在纸上,生怕忘了。赵老说:“这种体裁,看着容易,写起来难。我总结了三个字,‘准’、‘精’、‘雅’,就是描述要准确,语言要精练,文字还要优美。”对于习惯了引经据典写文史论文的赵老来说,还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2009年冬天,《唐山历史三字经》的初稿终于完成了,赵老印了一部分,让同事、朋友提意见。收集到反馈意见后,他又反复核对史料,对里面的内容做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随后,在唐山师范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与出版社取得联系,敲定了出版的相关事宜。

  壮心不已 期盼文史得传承

  联系好出版社,是2010年的春天,而正式出版已经是2011年1月底了。

  书刚刚印好送到家里那天,赵老把浸着汗水、泛着墨香的书捧在手心里,小心翼翼地一页页翻阅,就像捧着自己心爱的孩子。看着那一点一滴、一字一句写出来的心血之作,他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有满足,有喜悦,也有欣慰。

  说到这儿,赵老显得有些激动。他把书翻到后记部分,念起了其中的一段:“这是我捧着一颗热爱唐山乡土的赤诚之心写成的,是在九秩高龄以有限余热奉献给唐山人民的文化礼品。”我听得出来,这些都是老人家的肺腑之言啊。

  读罢之后,老人颇为欣慰地告诉我,这本《唐山历史三字经》,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书刚一出版,登门求书的就络绎不绝。一位杨姓老友拿到书后,爱不释手,第二天特意打来电话说:“我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口气读了大半本,写得非常好!”还有朋友来电话说:“赵老师,您这本书应该在唐山推广普及,让青少年学生们都读一读。”

  对于同行、书友和学生们的赞誉,赵老看得很淡:“我已经90多岁了,名利早已无关紧要,做这件事就是希望咱唐山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

  他说,自己青年时代,于乱世中辗转来到唐山谋生,已经在这里生活了70余年。期间亲历了唐山的沧桑巨变,也经历了人生中几次重大的转折,比如接受先进思想启蒙、投身革命事业,又比如经历唐山大地震和改革开放。大地震中,赵老失去了好几位亲人,自己在废墟下埋了7个多小时,左手落下了残疾。他感慨地说:“是唐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下决心要以感恩之心、毕生之力为它多做些事情。唐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很值得研究、弘扬和传承。我创作这部历史三字经,就是想把这些知识加以普及,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更好地建设家乡。”

  赵老说,此次印刷的2000册书,除了在书店发售和赠送朋友之外,还准备向学校、图书馆赠送一部分。

  他捋了捋满头白发,豪情不减:“我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只要我的身子骨硬朗,我还会继续修改、完善,争取印第二版,让更多的人感受唐山深厚的历史。我的同事兼老友、著名历史学者王士立教授,在为这本书写的序言里,引用了清代思想家顾炎武的两句诗——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我很喜欢,就让这两句诗激励着我在剩余的生命里,为弘扬唐山历史文化再尽绵薄之力!”

  那一刻,老人满布皱纹的脸绽放出神采奕奕的笑容。那灿烂的微笑,与温暖的阳光一道,洒满了这间小小的书房。

  愿智者长青,仁者长寿;祝赵老在传播唐山历史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持久、更长远。

  唐太宗,征高丽,过我境,史册记。

  我唐山,屯兵地,唐山名,由此起。

  留传说,建庙宇,贾家山,晾甲地。

  兴国寺,始建立,大城山,名后起。

  曹妃殿,太宗建,有故事,留悬念。

  ……

  办工业,需煤炭,唐廷枢,来唐山。

  亲勘察,细调研。煤质优,开采便。

  报朝廷,煤矿建。筹资金,官商办。

  千八百,七八年,唐山矿,始创建,

  称“开平,矿务局”。第一井,乔屯立。

  ……

  挖煤河,利运输,接矿区,唐胥路。

  标准轨,自修筑,第一条,全国数。

  火车头,工人造,第一台,称“龙号”。

  ……

  新文学,创作佳,颂抗日,救国家。

  滦州影,广流行,乐亭鼓,誉京东。

  评剧兴,大剧种,“三朵花”,齐峥嵘。

  ……

  摘自《唐山历史三字经》

稿源唐山劳动日报 编辑刘飞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廊坊市:“科技+养老” 赋能社区居家养老高质量发展
  • 2025/5/21 10:59:30
  • 从数据看老年大学发展变化
  • 2025/5/21 10:53:34
  • 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 2025/5/13 10:23:12
  • 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可以申请补助
  • 2025/5/12 10:25:32
  • 推动新时代山东养老服务改革发展,“走在前、挑大梁”
  • 2025/5/8 11:18:34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