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
肖烨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老龄工作,让老年人老有所养。
——摘自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 伴随着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民生问题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具有无劳动能力、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容易患病等特点,因而他们生活状况和社会保障工作需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关注民生问题,不得不关注老龄化问题。
山东省早已于1994年就进入人口老龄化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的速度在逐年加快。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山东省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917万人,占人口总量的9.93%,山东省老年人口的总数居全国首位。老年人口多、增长速度快是山东省人口现状的一个显著特点。山东省人口的另一个特点是人口的高龄化。据统计,现阶段山东省75岁以上老年人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高龄老人是社会的“脆弱群体”,他们生活无法自理,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因而他们在生活照料、医疗护理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更应该得到社会的特殊关注。 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加意味着政府和社会需要给予老年社会更多的关注。其中以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首要工作。养老保障主要体现为相关企业向老年人发放养老金,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退休人员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大,企业用于养老的负担会越来越重。近几年来,我省离退休人员以每年10万人左右的速度急剧上升,2005年底达到近250万人,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提高到4.3:1,全省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支出295.9亿元,增长24%。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老年人还没有社会性的养老保障,大部分靠子女赡养或自己劳动来维持。在现阶段的医疗保障方面,山东省只有一部分老年人可以报销比例不同的医疗费,且大部分集中在城镇地区,大部分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无法得到医疗保障。而老年人又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点消费对象,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统计,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全国人均消费医疗卫生资源的1.9倍。因而面对广大老年人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更需加强。另外,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的数量不断上升,必然导致家庭成员中老年人比例的上升,这就意味着每个家庭将会承受相比以往更为沉重的养老负担。
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如何贯彻十七大精神使老年人老有所养?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是基础,依靠经济发展,为养老业提供物质基础。发展经济是解决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生活保障问题的根本出路。其次,建立完善规范的社会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在城镇地区,强化养老金征管,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采取进一步切实有力的措施强化养老基金的征缴,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在广大农村地区,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积极探索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强化医疗保障,建立医院、社会、家庭和老年人个人组成的健康保障体系。再次,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模式,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在城镇地区,基于老年人对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养老需求,建议发展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方式。在农村地区,应立足于现实,继续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方式。同时,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一些老年服务设施,以缓解家庭养老的负担。最后,积极增加和开辟室内外老年人活动场所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组织老年人学习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进一步建立和规范老年文化体育组织,广泛开展各种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十七大对民生问题的论述细致入微,对老年人更是关怀备至。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老龄化问题,各方面的社会力量也应积极参与,关爱老年人,帮助老年人。真正使老年人过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