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0个部门日前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意见》提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坚持依托社区;第三坚持因地制宜;第四坚持社会化方向。居家养老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工作,政府、社会、家庭都要参与,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49亿,占总人口的11%以上。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日益突出。
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6月1日,我国60岁以上城市老年人口有3856万。
———从性别结构看,女性与男性老年人口比例分别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1.8%和48.2%。
———从文化教育程度看,城市未上过学的老年人比例从2000年的28.2%下降到2006年的16.4%,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从2000年的38.1%提高到2006年的47.1%。
———从年龄结构看,中龄和低龄老年人是主体。低龄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完全自理的比例为93.2%;中龄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差,完全自理的比例为81.5%;高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最差,完全自理的比例只有54.3%。
由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经达到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
对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的调查显示,老年人的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更高,已经达到56.1%,其中独居老年人占12.1%;仅与配偶同住的占44%。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观念,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与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记者日前从全国老龄委办公室主办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和《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人口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而且这种趋势仍在延续。
据统计,1953年我国家庭平均人口为4.33人,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都大体稳定在4.23-4.43人之间。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和家庭意识的变化,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渐下降,家庭构成呈现小型化趋势。1982年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4人,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下降幅度高达28.86%,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更加明显。
由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目前潜在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700亿元,2010年将增加到1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十一五”期间大约每年增加150亿元,2010-2020年每年增加约370亿元。
根据调查,我国城市中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其中需要家政服务的占25.22%,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04%,需要聊天解闷的占13.79%,需要法律援助服务的占2.25%。但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虽较之以前有了新的发展,但还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满足率为8.3%,聊天解闷服务满足率为3.16%。 (记者李菲)
来源:新华社
相关链接: 《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