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国内外涉老新闻
众说纷纭:“常回家看看”
        正文浏览次数:925
  2014/12/11 0:16:4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10月25日《河南商报》报道,近日,郑州一对70多岁的夫妇将小女儿诉至法院,要求小女儿每月支付赡养费800元,并一月回家探望两次。24日,经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调解后,郑州市民张丽萍(化名)每月除向父母支付200元赡养费外,还必须两次回家探望父母。
 
  能“执行”下去吗
 
  以“常回家看看”为基本形式的精神赡养,更多的应是一种精神上的沟通、慰藉。然而,这种对簿公堂之后的“常回家看看”,到底能否执行,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给老人带来安慰,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其实,《婚姻法》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关于精神赡养的条文与规定。但是,精神赡养更多地属于道德范畴,而且上述法律法规对于精神赡养大多是一些原则性规定,对于精神赡养强制执行如何履行、违背精神赡养的法律后果,以及司法审判之后的救济方式等方面,还都是空白。
 
  因此,笔者认为,“常回家看看”成为司法实践后,如果精神赡养问题能够从道德义务转化为法律责任,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另一方面,老人赢了官司后,却有可能使本来就紧张的家庭关系,变得更加不可调和。这是在判决“常回家看看”成为现实后,家庭伦理和司法实践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如今,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正在不断接受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道德评价已不能很好地约束子女们履行赡养义务。同时,在老龄化成为社会问题的今天,很可能还有不少老人会因为此类问题将子女告上法庭。因此,笔者认为,“常回家看看”的司法实践与家庭伦理之间的脱节,应该尽力弥补,力求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据《齐鲁晚报》石子砚/文)
 
  司法审判能重建社会道德吗
 
  “孝”对中国社会来说,仍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价值。道理很简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子女如果没有孝心,不知道尊老敬老,则家庭必然就不和谐;而家庭不和谐,则社会和谐又从何谈起?从中国社会的传统来看,“孝”是整套社会道德规范的逻辑起点,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家庭都没有责任感,我们又如何相信他会对自己服务的组织、单位乃至社会大众有责任感呢?当然,笔者在这里所说的“孝”,指的是一种新型的天伦之爱,而不是古代宗法社会的“孝道”。
 
  “孝”如此重要,那么社会就应该调动起各种力量去维护它。遗憾的是,在这个案例中,除了司法的力量,我们却没有看到其他的力量。司法判决虽然具有强大的强制力,不过用来维护社会道德,却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工具,因为判决只能约束人的行为,却不能约束人的内心。对此,老人的一位邻居可谓一语破的:“如果每次去都吊个脸,没一点高兴劲儿,去看了又有啥意思呢?”
 
  显然,单靠司法审判无法维系或重建普世道德的,郑州的这一判决,与其说是找到了重建道德的有效方式,不如说是暴露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无力。重建社会道德,还须要我们放开眼光,调动起舆论的力量、教育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典范的力量一起投入,庶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据《扬子晚报》郭松民/文)
 
  用法律弥合亲情算不上良方
 
  用法律来矫正失衡的亲情,这虽是没办法的办法,但却让人遗憾和伤感,因为这种做法未必就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因为这只可保证子女看望父母的次数,如果子女每次去都没一点高兴劲儿,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其实,近些年,精神赡养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随着“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苍凉逝去,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老人空巢问题日益突出。当子女们挥别故乡,在城市里孤独打拼时,其艰辛的生活也让他们无暇顾及乡下父母,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以笔者为例,如果让我每个月回家探望父母两次,委实太不现实。每周休息一天,要是利用这一天回老家,尚不够舟车劳顿的时间。有时,静下心来,每每想起年迈的父母,想起日益疏远的故园,怎不生出立刻回到老家的愿望?不过,也只能想想而已。在寸土寸金的都市里,成为“房奴”很尴尬,何况有些人连成为“房奴”的资格都没有,对于这些人,如何能实现每月回家探望父母两次的低标准?
 
  谁都无法回避,空巢问题不单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它是沉重的社会问题,精神赡养的危机令人惶恐,但单靠子女恐怕是不行的。假如,我们永远是都市的异乡人,我们又怎能让父母安享天伦之乐?假如,我们永远如陀螺般生活,我们又怎能平静而优雅地精神赡养?
 
  当然,外在的压力不是我们回避亲情的理由,但外压却总能使我们在亲情面前变得疲惫和焦灼。平心而论,没有多少子女是昧良心的,从日前网上兴起的晒孝心现象看,太多人因不能探望父母而惭愧甚至不安。但愿用法律弥合孱弱亲情的官司越来越少。(据《大河报》秦淮川/文)
 
  精神赡养官司没有赢家
 
  在这场法院强断家务事的官司中,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如今,法院虽然立案并判决了这起“家务事”,但却很容易遭遇执行难问题,毕竟,精神赡养问题更接近于道德范畴。如果作为子女的张丽萍消极抵制判决,黑着脸回家、不冷不热地探望,判决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法院也不能从根本上把不孝子女怎么样。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呢?法律之外,还有道德。
 
  在不少欧美国家,社会上都有各种各样的道德委员会和道德监管机构,如果一个企业或者个人违反了社会公德,但又不至于触犯法律,那么,就由道德委员会这样的机构来进行处理和纠正——他们决不允许你在道德的许可范畴之外去为所欲为。在中国,这样的机构不是很多,但是,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成立一个名叫“和谐委”的机构,专门通过舆论和调解的方式来解决不和谐问题。更进一步讲,目前各社区都有居委会或街道办,我觉得,它们不妨承担起这种“道德委员会”和“和谐委”的职责,从法律之外,从源头上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
 
  让法律的归法律,让道德的归道德,这恐怕更符合和谐社会的发展要义。
(据《河南商报》刘克军/文)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廊坊市:“科技+养老” 赋能社区居家养老高质量发展
  • 2025/5/21 10:59:30
  • 从数据看老年大学发展变化
  • 2025/5/21 10:53:34
  • 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 2025/5/13 10:23:12
  • 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可以申请补助
  • 2025/5/12 10:25:32
  • 推动新时代山东养老服务改革发展,“走在前、挑大梁”
  • 2025/5/8 11:18:34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