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市中心养老院“一铺难求”的问题非常突出。如今类似故事还在继续上演,上海某养老院外排队等待床位的老人达到600多人,是其床位数的两倍。一些老人等不到床位,就去世了。
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近日与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长唐英年在港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四》(简称《CEPA补充协议四》)中,香港服务提供者将获准在广东省以独 资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举办养老机构,试点提供养老服务;并获准在内地设立独资企业,提供环境服务。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外国投资者已经开始瞄准中国养老院产业,中国养老院产业可能在今后成为外资投入的新热点。
看好中国养老产业
中国对外国人购买房地产和投资房地产市场制定了更加严格的限制,外国投资者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投资机会——私营养老院产业。
德国最大的社会服务企业奥古斯汀集团旗下银龄养老院是首批进入中国新兴养老院产业的外资企业之一,它计划在北京市中心西北40多公里的小汤山建立拥有525幢房屋的养老住宅区。
不久前,国内第一家顶级外资养老院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落户。按照计划,这家外资养老院将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建成并投入运行。该项目由德国著名的奥古斯汀养老院与上海龙君置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总投资额预计达到9.4亿元人民币。
据称,颐养中心由德方设计,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总规划建筑面积85000平方米,提供500套公寓及相应配套设施;二期工程预计提供750套公寓及相应配套设施。除了住房之外,颐养中心里还将设有健身房、图书馆、小型剧院等,以及大面积的园林绿化。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奥古新诺上海颐养中心签约不久,德国青年社会及教育工作国际联盟也与青岛市老龄办达成合作意向: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双方结合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取长补短”,中方发挥市场优势,德方发挥资金及经验技术优势,在青岛开办养老服务业项目,建设高档养老机构。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认为,有外资进入上海养老市场,并将富裕老人定为目标人群,这样的尝试未尝不可,因为在上海一部分有经济实力的老人或其子女愿意支付高昂养老费用。
外资进入中国的养老院产业,显然不是为了给中国的社会福利行业做贡献。外国投资者之所以看好这一产业,恰恰看中了中国数量庞大且增长迅速的老龄人口。
从民政部门了解到,外资养老院目前在国内还处于空白阶段,奥古新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首家外资高端养老机构。
据了解,北京市民政部门也在考虑要引进外资建设养老机构,只是一时还没找到合适的投资合作方。有些外资养老机构已经表达出合作的意向,但目前还没有落实下来。北京市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说:“我们对高端的养老院出现还是鼓励的,虽然这并不是一个主体,但养老院也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百花齐放。”
对于《CEPA补充协议四》允许香港人以独资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入粤开办养老机构,广州市民政局福利救济处处长丁东风表示,引入港资在广东创办养老机构,不仅可以改变广东省养老机构严重不足的现状,从根本上缓解广州养老市场的供需矛盾,是广州100多万老人的福音。还能将先进的养老管理理念带到广东。
“银发经济”前景广阔
最近,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表明,中国老龄问题的社会压力日益增大,对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该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
据了解,早在1999年,中国就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3亿,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
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至1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超过1000美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表示,中国80岁以上高龄人口以年均5%的速度快速增长,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日益突出,而社会照料和家庭照料资源严重匮乏,给传统的家庭养老带来极大挑战。
现阶段,对老年人生活的照顾除了依靠老伴,子女,保姆。其实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去养老院。说起去养老院,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也有心存疑虑的。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老人走进了养老院,而对养老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单就物质条件来说,现阶段的很多养老院已经能够满足老年人生活护理的基本需求。但养老院和所有消费品一样,还有一个高低层次之分,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要。同时,随着对养老认识的深入,也对养老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老院不仅应该有优美的环境,完备的护理设施,细致耐心的服务,更应该从心理上精神上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2006年底,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除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达20%左右以外,北京、广州、天津、沈阳、成都、重庆、武汉等其他大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均在10%-13%。而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设施,只能满足全国1%老年人的需要。
据调查,目前住在各种养老设施中的老年人不足100万人。在全国1.3亿老年人中,只要有3%左右需要社会养老服务,将需要360万张床位。但是目前的养老服务远远没有 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目前仅北京市就有15%的老人愿意住进养老院,享受社会化养老。不言而喻,社会化养老为商家勾画了一幅商机巨大的美好前景。
业内人士表示,外资投资养老院的机会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和中产阶级数量迅速增加而扩大。现在,一些投资者认为这一产业具有高回报率,因为政府提供了减税措施。
诸多难点
养老机构是个特殊行业,既有营利性,又有福利性,回报率低,投资回收周期长,管理又比较复杂,难以吸引大的资本投入。
长期以来,办养老院是一件蚀本的事情,各级政府往往把养老院当成包袱。然而,外资的进入则表明,养老院也是可以赚钱的。
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落户的奥古新诺养老院,按照五星级酒店标准修建,总投资额预计达到9.4亿元人民币。
相对于传统的养老院,奥古新诺主要针对三类老人:收入高思想也比较开化的老人、儿女均不在国内的老人、来中国工作或学习的外籍人士的父母。
对于奥古新诺上海颐养中心的前景,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后进入工作岗位的人口步入老年,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对高端养老服务产生了需求。而外资养老院能够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应该具有很强的营利能力。
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在提供高端服务的同时,养老院也将面临客源难觅的困惑。一些消费者对对这家顶级的养老院表现出了一定的冷淡。
依据国际经验,西方国家的老人在养老院度过晚年的比例大约是5%左右。而由于儒家文化的影响,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比例偏小,大约在3%上下。
在德国,奥古斯汀针对的消费群体是月收入1000欧元、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老人,但进入中国后,这一服务宗旨悄然发生了变化。奥古新诺上海颐养中心锁定的客户人群都是所谓的“高端”人士,如当地的富裕家庭、华侨、中国留学生的父母,以及跨国企业外籍主管人员的父母。顶级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所需的费用自然不菲,老人入住时所交付的押金数额,大致等同该房间的产权价格。
对这样一家运作完全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养老机构来说,其最大的市场风险就是营销模式的失当。因此,有关专家强调,外资养老院要自觉地选择适应中国市场的营销和推广策略,比如价格定位、客户群定位等方面,如何吸引习惯居家养老的中国人,仍将是外来的奥古新诺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这家外资高端养老院的前景,作为政府管理部门的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则表现得相当谨慎,“现在项目才进行不久,对它的评判 不能操之过急。”
事实上,外资养老院进入中国市场还将面临很多挑战。据了解,目前国内养老机构的发展越来越困难,而房价的不断上涨是一个重要因素。
有关人士表示,过去养老机构得以发展,原因之一是在房价较低的时候抓住了机遇。但由于兴办养老福利机构是微利或无利行业,随着房价的不断提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福利事业越来越难。 2000年,上海新建桥企业集团董事长周星增计划收购南汇镇一家一直无法开业的养老院,结果遭到捐赠者的反对而流产。自此周星增的养老院计划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陷入了漫长的找地阶段”。
上海非常鼓励社会力量办养老院,但是有心大规模投资养老院的社会资本首先在拿地环节遇到困难。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认为,土地是稀缺资源,批给房地产商,马上就有一大笔收入;批成工业用地,马上就有税收;批成养老院,什么现成好处都没有。
按规定,投资养老院,国家有许多扶持政策,如免缴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费用,免缴煤气增容费和城市供排水设施的收费;免收营业税,对所得税减免照顾等。但具体到民办养老院,这些政策总是难以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