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国内外涉老新闻
社会养老已成时代必然
        正文浏览次数:860
  2014/12/11 0:12:4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1999年春节晚会上的一曲《常回家看看》唱遍了大江南北,也唱出了老人的心声。
 
  近来,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有关孤独老人的公益广告又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在接二连三地接到儿子、女儿不回来的电话后,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望着做好的一大桌饭菜,无奈地自言自语“都忙,都忙,忙点儿好哇!”,企盼享受天伦之乐的愿望没能实现,失落的老人萎缩在沙发里,面对儿女给送的家庭影院却看不下去,难过、孤寂、失望写满了她额头的每一条皱纹……   看完了这条广告,也许会有人责备她的儿女不孝,工作再忙,也应该抽时间陪老人吃顿饭哪!也许会有人不以为然,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事,现在竞争这么厉害,工作的事总比陪老人重要吧!老人们在抱怨:“养儿防老”指望不上啦!儿女们也心有不平:回家与工作,该忙哪一个?
 
  人老时该如何养老?就这样不容回避地摆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

  孝子难当,工作养老两头忙
 
  高明是医生,李月是机关干部,夫妻俩有个5岁的儿子。高明的父亲前几年得了腰间盘突出,母亲有严重的心脏病,高明和李月就不让父母干家务,老两口还经常住院。李月父母那边也需要照顾。干不完的家务、照顾不完的老人、儿子还得教育,每天就在家里和单位之间不停地忙。怎么办?送老人住敬老院又怕别人笑话,更怕老人不高兴。
 
  进入21世纪以后,像高明、李月这样当年的第一批独生子女相继进入了婚育期。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对夫妻要赡养双方父母甚至祖父母再加上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四二一”状态,上有老人需养老送终,下有儿女需抚育教育,自己还得努力工作,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养老院不是家,胜似家
 
  近日,记者走进安智小区的康乐托老所。这里住着十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厚大爷已80岁了,在这里住了9个月,看上去精神矍铄。他说:“从老伴去世后,我一个人生活了9年,去年感觉身体不如从前,就和四个儿女商量,孩子们都想接我去,可是我知道孩子们都忙,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后来找到这儿,现在看是来对了,比家好,不寂寞。我跟着社区的晨练队打拳、练剑。你看,我还胖了好几斤!”厚大爷挽起袖子给记者看。
 
  82岁的王大爷得了脑血栓,7个儿女都很孝顺,他一直跟着小女儿过,后来小女儿上班了,王大爷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好,孩子们都惦记,就让女儿在家附近找了这个托老所。王大爷说:“这多好,这儿有人照顾,又有人说说话,孩子们一有空也来看我。”

  养老院再好,不是家
 
  孙大娘和李大爷老俩口都70多岁了,身体很硬朗,他们说孩子不常回来是有些寂寞,但是一想到去敬老院,就有些不舒服:“在家就我们老两口,敬老院里那么多人在一起住,一起吃,不习惯,哪有家舒服。”
 
  耿大妈自已生活了5个年头,她说:“我身体还行,孩子们不放心我,总想接我去,我知道孩子们忙,去了更给他们添乱,所以不想去。以后不能动了再说吧,养老院毕竟不是家,我也不想去。”记者问她平时一个人都干什么。她说:“收拾完家务,有时在小区里走走,放假时也盼着孙子们来。”耿大妈虽说一个人过挺好,但是从耿大妈的眼里分明让人感到了一丝孤独。

  理性养老时代必然

  随着时代的进步,老龄人口不断递增,只有适应了才会有出路!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周丽说,为了避免老年人成为社会发展的牺牲品,由社会养老承接家庭养老已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目前,齐市存在的养老方式共有三种: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以前家庭养老是多数老人的首选,而现在从齐市的养老状况看,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优势已日渐明显,甚至许多老人以卖房养老的方式走进福利院,免去后顾之忧。当然也有许多人对把老人送进福利院养老的作法不予认可。除了这些养老机构的备件不尽如人意、老人自身缺乏经济基础之外,传统的养老观念是其中的最大障碍。一些老人认为,只有那些鳏寡孤独、无人供养的老人才进养老院,有儿有女的进去让人家笑话;一些年轻人也认为,把父母送进养老院等于遗弃老人,是天大的不孝,宁可自己千辛万苦,也不能把父母交给别人赡养。他们没想到,提高老年生活质量才是老年人幸福的最大体现,让父母生活无忧,长命百岁,才是最大的孝道。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廊坊市:“科技+养老” 赋能社区居家养老高质量发展
  • 2025/5/21 10:59:30
  • 从数据看老年大学发展变化
  • 2025/5/21 10:53:34
  • 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 2025/5/13 10:23:12
  • 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可以申请补助
  • 2025/5/12 10:25:32
  • 推动新时代山东养老服务改革发展,“走在前、挑大梁”
  • 2025/5/8 11:18:34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