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顾问要避免成为企业代言人
正文浏览次数:755
据《文汇报》报道,近年来,上海的养老公共服务“家底”越来越厚实,资源日益丰富的同时,市民的“选择困难症”也呈高发态势。为了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5月起,上海将在街镇层面试点“养老顾问”制度,首批在80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设立顾问点,由中心工作力量和街镇养老工作人员提供服务,以帮助老年人了解养老政策和养老资源,寻找合适、匹配的养老服务。
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养老服务业的供给也在不断做实,但不少老年人在需要养老服务的时候,往往还是感到对政策不清楚,对身边的养老服务资源不了解、不熟悉,这样的尴尬普遍存在。上海试点养老顾问的初衷,无非是意图在养老需求和养老服务市场之间架起直接沟通的桥梁和机制,更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解决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脱节的问题。
作为公共服务提质升级的一种手段,对养老顾问工作者的首要要求无疑是专业性,唯有深谙各项涉老政策和各项养老服务具体内容的“明白人”,才能真正为服务对象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尽管目前上海官方层面对于养老顾问人选的资质及遴选程序尚无详文可考,但就顾问本身的职业特性而言,在专业之外,保持客观和中立同样至关重要。尤其是当前养老服务市场引入了大量社会力量,市场竞争程度丝毫不亚于其他行业,这就要求养老顾问必须秉持第三方的独立性,在向老年人推介养老服务时做到不偏不倚,不能纯粹变成了少数养老服务企业的推销员和代言人。如果是这样的话,养老顾问非但不能成为老年人物色养老服务的帮手,甚至可能给老人“挖坑”,与那些埋设“免费体检”陷阱的所谓“健康顾问”无异。
因此,无论是为了维护老年人的权益,还是出于保障养老服务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官方力量推动的养老顾问制度已然自带公共和公益的属性,要促使养老顾问在专业、中立的前提下真正“顾老”,还有赖于一定的制度设计,对养老顾问进行培训、监督和评估,从而保证顾问的初衷不走样。
(责任编辑:lch)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