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友善医院应在更广范围复制
正文浏览次数:503
【社评】 本报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人到老年,少不了要跑几趟医院,但由于人多拥挤、缺乏“亲老”设施等因素,很多老年人又特别害怕就医。据《北京晚报》报道,为改变这一状况,北京市自去年以来启动了老年友善医院建设。4月12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为北京协和医院、北京老年医院等首批20家老年友善医院授牌。
据全国老龄办今年2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41亿人,占总人口17.3%,2017年全国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这不仅意味着老年群体的医疗需求总量急剧提升,也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服务老年人的功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本就“看病难”的现实下,要让老年人不对去医院产生恐惧心理,就急需医疗机构以一种友好的形象示人。
实际上,在我国《“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中已经提出,到2020年,医疗机构要普遍建立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就医院建设和服务而言,这对于方便老年人就医可以说提出了最基本的硬性指标,但“老年友善医院”的衡量远不止于此。
建设老年友善医院,并非是要另起炉灶,专门建设面向老年群体的医院,而是在既有医院的基础上,围绕老年友善文化、老年友善管理、老年友善服务、老年友善环境等方面,对医院进行“亲老化”改造。在这当中,固然离不开一些涉及诊疗规范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专业评估,但更核心的内容仍体现于能否构建适合老年人的就医环境。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目前很多大医院都配置了大量自助机,如果不能通过宣传展板、导引图、志愿者服务等来帮助老年人使用,老年人望而生畏,就只能到窗口排队,这样的医院显然难言友善。
总之,老年友善医院倡导的是以老年患者为中心,改善老年患者的就医流程,关注老年患者的疾病、功能和社会状况,从而保障老年患者的就医尊严和生活质量,更好地满足其康复及照护需求。这是创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北京市出台的一整套量化考评体系,已然为在更广范围内建设老年友善医院提供了一种复制的可能,值得推广。
(责任编辑:lch)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