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国内外涉老新闻
以地为纸以水为墨 七旬老人石板路上写“地书”
        正文浏览次数:765
  2014/12/13 12:03:3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说起眉山夏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总少不了三苏祠的身影,尤其是在三苏祠向眉山市民免费开放以后,这里每天都是人流如潮。三三两两的市民和外地游客,不约而同地走进这方净土,享受高大、茂密的树林带来的清凉,感受淡淡飘香的三苏文化的浸染

 

  近日,记者随人潮走进三苏祠,顿觉一股凉意笼罩。方才浓烈的闷热,也在一阵畅快、悠闲的歌声中消散。突闻几声“不错!”“真不错!”于是加快脚步走上前一看,原来是两位老人正在用水在石板上写字。过往市民、游客无不驻足观看,还有不少人跃跃欲试,想亲身体验一番。

 

  两位老人均已退休,一位叫许又衡,今年70岁,另一位叫张孟麟,马上也快70了。两位老人在三苏祠里用水写“地书”,已经有4个多月的时间。说起缘由,他们笑称,这样是为了把对写字的热爱延伸开来,当做是晚年的一种休闲方式。

 

  相识60载

 

  老哥俩结伴写“地书”

 

  据张孟麟介绍,两人相识已有60年光景。从小时候的邻居,年轻时的同事、室友,到退休后的同伴,他们有着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让两人一直都保持着挚友关系。

 

  今年4月份,一直以来偏爱“宅”在家的张孟麟突发奇想,想尝试用水在地上写字。4月21日,他带上一支自制的粗糙“水笔”来到三苏祠,悄悄地找到一处僻静的地方,开始了用水写字的尝试。受其感染,第二天许又衡也做了一支“水笔”,和他一起到三苏祠里练习写“地书”。一晃四个多月过去了,两位老人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下来,中途从未间断。

 

  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但每天下午1点半到5点半,两位老人一定会出现在三苏祠。没有周末,没有轮休,没有酬劳,两位老人却一直乐在其中。

 

  据老人介绍,刚开始写“地书”的时候,写不了几个字手就会很累。2斤重的水笔,加上长长的笔杆,让人操作起来很费劲。刚开始,支撑笔杆的手掌经常会打起血泡,慢慢便磨起了茧子。长时间写字之后,手臂会酸痛难耐,甚至连拿筷子都会发抖,但他们却从未想过要放弃。

 

  就这样经过四个多月不间断的锤炼,两人的“地书”已经犹如行云流水般酣畅淋漓了。现在的他们,手握重达2斤的“水笔”,却是游刃有余。在笔起笔落之间,一个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便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赢来阵阵喝彩。

 

  “挥毫泼墨”

 

  石板路上书写三苏豪情

 

  “用水在地上写字,稀奇!写得还真不错,这一趟没有白来,三苏祠的文化氛围还是很浓厚的。”一位来自江西的游客边看边感慨道。过往的不少市民也表示,两位老人写地书,为三苏祠的文化氛围增添了靓丽的一笔。

 

  对张孟麟来说,在地上写字并不是第一次尝试。“在此之前,我经常会在自己家里的院坝里写,不过材料是用来染色的红色膏纸,经常弄得满院子都是。一次突发奇想,我想到了用水来写字,既清洁、环保,又能达到练字的目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他便爱上了用水写“地书”。

 

  一开始,两人还躲在比较隐蔽的亭子里写,后来觉得无法施展拳脚,便将阵地转移到了人来人往的石板路上。“可以说,我们是下了很大决心才转移的阵地。”许又衡说,起先他们还在担心来往行人对他们评头论足,但令他们意外的是,他们的字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慢慢地,两位老人也更加有信心了,开始放心大胆地去写。

 

  老人告诉记者,自己比较喜欢苏东坡的词,常常将其作为书写对象,同时还会不断尝试添加新的内容,“我们在写的过程中会自己慢慢摸索,相互讨论。怎样才能让字看起来更美观,为了一个字琢磨好几天那是常事。”老人介绍说。

 

  自得其乐

 

  老人“写出”好身体

 

  以地为纸,以水为墨,以废旧泡沫为笔,在一撇一捺中,两位老人畅快淋漓地享受着晚年的休闲生活。对他们来说,写“地书”不仅愉悦了他们的身心,更让他们锻炼了身体,既动手、又动脑,是一项不错的运动。

 

  许又衡说,自己过去有肩周炎,经常会痛得受不了,自从写“地书”以后,就再也没犯过。张孟麟的变化更是明显,退休过后,他便长时间待在家里,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饭、看电视、打瞌睡。自从开始出门写“地书”之后,四个月的时间让他的精神状态大为改观。“我们在三苏祠里写"地书",一边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一边感受三苏文化的熏染,感觉非常好。”张孟麟表示。

 

  “不仅如此,每天和文字打交道,经常写写记记的生活,还能有效地预防老年痴呆。”老人坦言。在老人写“地书”的四个月当中,时不时会有市民好奇加入,还有很多市民提出,希望老人能教自己的孩子。在这帮热心市民中,最能持之以恒的杨志昌也是一名书法爱好者。在杨志昌看来,喜欢练字,不是为了要成为书法家。“练字就是我的爱好。我用它来调剂生活、享受生活,感觉很不错。”杨志昌说。

 

  采访接近尾声,两位老人向记者道出了他们的心愿。“我们真的很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我们,用低碳、高雅、和谐的方式来享受晚年生活。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提升和弘扬三苏文化,让三苏故里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香醇。” (责任编辑:Newshoo)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廊坊市:“科技+养老” 赋能社区居家养老高质量发展
  • 2025/5/21 10:59:30
  • 从数据看老年大学发展变化
  • 2025/5/21 10:53:34
  • 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 2025/5/13 10:23:12
  • 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可以申请补助
  • 2025/5/12 10:25:32
  • 推动新时代山东养老服务改革发展,“走在前、挑大梁”
  • 2025/5/8 11:18:34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