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谭浩俊
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卫生部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发现老年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
这一规定,解决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即在老人跌倒时,用什么样的方式将老人扶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老人在扶起过程中的风险,减少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但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并不完全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大程度上是道德问题。如果面对老人的跌倒,连“扶”的想法都没有,或者不敢有,还何谈“扶”的技术问题呢?
之所以出现 “该不该扶”、“要不要扶”、“能不能扶”这样的争论,是因为近年来连续发生了多起正义与邪恶、善良与丑恶被颠倒的事件,使得善良与正义之举变成了一种带有一定“风险”的行为。
现在,卫生部从技术层面对搀扶跌倒老人提出了规范和要求,接下来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从道德与法律层面提出一些规范和要求,以消除公众在行善过程中的“风险”压力,解除公众行善的后顾之忧。
目前,一些西方国家在如何减轻行善者责任方面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在英美法系国家有一种法则被称为“好撒马利亚人法则”。即在紧急状态下行善,即使造成了一定后果,也可以减轻或免除行善者的民事责任。如果能够从法律上给行善者一定的支持和帮助,相信会有更多人伸出善良与正义之手。用法律来匡扶善良与正义,是社会进步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
但是,用法律匡扶善良与正义,还不足以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真正文明、健康、有正义感的社会,还需要有较高的道德氛围做基础。一方面,被行善者要有认“善”的素质,不能善恶颠倒;另一方面,其他人对别人的行善行为,要予以全力支持和配合,在遇到不道德行为时,能够毅然决然地站出来,帮助行善者摆脱可能出现的“不公正”困境。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伸出行善之手,善良和正义对社会和谐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本文栏目:生活 作者:谭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