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 (记者 黄增瑞) 家住许昌县河街乡祁庄村的老人黄保庆经过多年努力,设计出了一种“飘窗构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证书,并投入生产。有人评价说:“如果城市楼房用了黄校长设计的飘窗,那颜色不一的铁皮雨搭就没必要存在了!”
女儿盖新房让他有了创新的想法
8月24日,记者见到了71岁的黄保庆。黄保庆的经历很独特。他自小爱“鼓捣”,善于钻研,喜欢创新,却选择了教育职业。从1964年到2000年,他在村小学当了36年校长。
2005年,黄保庆的大女儿盖新房,他发现飘窗是提前在窗头预留一段钢筋,等房子盖好粉墙时,再用木板支撑,用水泥把钢筋灌浆固定,不仅费工、费时,而且成本高、不美观。时间一久,窗子与墙体处还容易出现裂缝,一到下雨天,很容易往内墙渗水。
“那时我就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黄保庆讲,他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自制飘窗。
他设计的“飘窗构件”获国家专利
2007年,黄保庆二女儿盖房时,他亲自动手,在地面上做了简单的模具,使用钢筋加混凝土,经过 20多次的试验,终于做成了9块一体式的飘窗,用在女儿的新房上。群众都说这种飘窗不仅结实、美观,能防雨淋,而且造价便宜。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传十,十传百,村民盖新房时,纷纷找到黄保庆,请求他制作这种“飘窗构件”。因为活儿多,黄保庆又找了几位村民帮忙,专门给村民制作飘窗,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让黄保庆没想到的是,一位给他干活儿的年轻人“离职” 后,竟在附近村庄以1万元左右的价格出售从他那里学到的技术。
2010年9月,听取了好心人的建议,黄保庆给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申请。前不久,国家知识产权局给他发来了“飘窗构件”外观设计专利证书。我市几位专家论证了他制作的飘窗后,根据钢棒的质量和水泥标号,认为这种“飘窗构件”能用60年到100年。如果能用在城市的商品住房上,那些铁皮雨搭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他想的是为社会多作贡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当校长时,黄保庆所在的小学就经常参加省、市举办的青少年乒乓球比赛,并多次获奖;他们学校学生所写的作文,也多次发表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刊物上,获得了多项荣誉。
有不少村民问他:“你都70多岁了,退休金又不少发,何必再去操那么多心?”黄保庆讲,自己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当小学校长30多年,想到自己年轻时吃的苦、受的罪,他感到现在很满足。虽然自己年纪不小了,但身体挺硬朗,还能老有所为,应该为社会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