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场:
作品形神俱似
“这是一桌地道的恩平美食,有羊、鸡、鹅、鱼、蟹、猪脚、龙虾等,共12道菜。”面对记者的来访,冯锡钿首先从餐桌上的“盛宴”开始,开心地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向记者进行“隆重推介”。
只见一张圆形的餐桌上,12个盘碟里面摆放着鸡、蟹、猪脚、龙虾等根雕作品,惟妙惟肖。冯锡钿虽然已经80多岁了,但思维非常清晰,尤其是对于每一件根雕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他依然记得一清二楚。
“这件作品叫做‘一触即发’,是我比较满意的一件作品,表达的是两头牛要打架的样子。经过30年的创作,我的根雕作品有2000多件,但由于地方有限,这里只展出近1000件。”冯锡钿说,每件根雕艺术作品,都是他心血的结晶。近年来,随着年事渐高,他感到自己的创作精力已经大不如前了,于是去年8月,他将自己的“艺术屋”进行了扩建,目前免费接受市民参观。他希望自己的根雕作品能够让更多的市民熟悉,让恩平的民间艺术能够走进大众的视野,丰富人们对文化艺术生活的追求。
记者留意到,冯锡钿创作的根雕艺术作品五花八门,其中又以运动竞技类、动物类、舞蹈类居多,栩栩如生,形神俱似。
故事:
钟情根雕30年
回想起自己对根雕的热爱,冯锡钿说,那是源于1980年恩平县教育局举办的一次艺术展览,当时他还在良西镇做老师,学校领导要求他制作一件艺术品参加。“当时我刚好捡了一个山稔树头,于是就根据这个山稔树头的形态,制作了一个运动员的根雕,获得了鼓励奖。”
这次创作的作品获奖之后,冯锡钿对根雕艺术的创作与痴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81年,他退休之后,更是将全副信心与精力投入到根雕艺术创作方面。为了寻找适合的树头进行创作,他基本上天天都上山,骑着自行车,足迹遍及良西、大田、牛江、那吉等地,有时一走就是几十公里。
“那时真的对根雕艺术创作很执著,经常吃过午饭之后就骑车出发,晚上才回来。也正因为这样,锻炼了我的身体。”冯锡钿感慨地说。
期待:
更多人认识根雕艺术
随着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关注冯锡钿作品的乡亲与市民也越来越多。不少当地的乡亲见到冯锡钿这么喜欢根雕创作,于是挖到一些特别的树头时,都主动上门送给冯锡钿。有些乡亲还经常到冯锡钿家中串门了解他的最新创作,甚至有亲戚来村的时候,还主动带到冯锡钿的家中进行参观。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到冯锡钿家中参观的群众也越来越多,其中还有不少是阳春、开平、台山、新会等周围地区的外地人。对这些慕名前来的群众,冯锡钿都一一热情接待。甚至还有沙湖、那吉的年轻人专程过来拜他为师,冯锡钿都将自己的创作方法和心得一一传授,并向他们赠送了一些有关根雕创作的书籍。
“去年以来,已经有200多人来我这里参观了,目前都是不收费的。现在我最希望能够与恩平的旅游景区合作,让外地游客到恩平游玩的时候,也可以了解一下我们恩平的民间艺术,提升恩平的文化旅游内涵,让更多的人认识根雕,了解根雕。”冯锡钿说。(文/图 本报记者 谭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