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铁岭老人江厚17岁时就与报纸“一见钟情”,从此迷上了剪报。60年的坚持,中国的大事件、辽宁的大发展和铁岭的大事小情,都被他剪下来装订成册。
昨日,记者走进了他多彩的剪报世界。随着泛黄或崭新的剪报集被一本本翻开,一段段剪报故事伴随着这位古稀老人的甜蜜回忆娓娓道来。
剪报集中最早的一本是1951年至1963年《人民日报》和《东北日报》的剪报,有1951年《东北日报》(《辽宁日报》前身)关于东北电力工业、东北机械工业、东北农业、东北渔业和东北柞蚕业的报道,也有当时对漠河城和鄂伦春族的一些介绍。这些上下行文、从右向左读的繁体字报道中,偶尔还会看到一些当时的广告,如锦西葫芦岛硫酸厂的硫酸销售广告、有技术工人的招聘启事,还有沈阳市文艺工作团歌剧《董存瑞》的公演海报,地点在沈阳红星剧场。
翻开每一本剪报,时代的烙印都清晰可见。江厚在北大读书时,剪报多与哲学有关。改革开放后则以个人爱好为主,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优美的散文和铁岭的人物都在他的收集范围内。有时一本剪报就是一段历史,有时一本剪报就是一个大事件。 2008年北京奥运会,江厚的记录方式是,每天都把《辽沈晚报铁岭版》刊登的圣火国内传递百城志剪下来,3个月后,有关85个城市的报道最终集合成册。奥运会开幕当晚,江厚在这个剪报本的序言中写道:篇篇都是美酒佳酿,是我对2008北京奥运很好的纪念。
剪报60年,江厚剪出了一个多彩的世界,也搜集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由于家里的存放空间有限,他已经5次把自己珍藏的资料移交到档案馆。
□本报记者/李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