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种"学习观"的颠覆
正文浏览次数:352
2014/12/13 11:26:1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奥巴马结束访华回去了。他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人们将对之作多方面的研判。
不过,已有人对此持超前眼光了。它就是美国的《时代周刊》。在奥巴马开始对中国访问之际,它刊登了“美国需向中国学习的五件事”的文章。以它之见,“奥巴马的这次访问对美国而言是选择了一个尴尬的时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经受住了世界经济衰退的考验,人们前所未有地强烈感觉到中国正在崛起。相比而言,美国似乎突然就变老了,变脆弱了。美国的国民情绪仍然低落,经济仍然没有起色。”在它看来,学习,似乎是奥巴马的主题词。
学什么?学五件事,即“要有雄心”、“重视教育”、“照顾老人”、“大量储蓄”、“放长眼光”。
《时代周刊》向来喜欢以挑剔的眼光剖析中国问题。这次以明白无余的语言宣称,“现在是美国表现谦虚的时刻”,让人感到有点意外。
但更意外的,是它要美国向中国学习的内容。比如说,重视教育。过去我们总认为美国是我们的先生,因为中国的教育偏重于死记硬背。但《时代周刊》说,不!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覆盖偏远的农村地区,现在文盲比例已经不到10%(美国是14%)。在城市,学生们不只是学习阅读。他们还要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他们在基础学科上做得很好,中国孩子走在了我们孩子的前面。还比如说,过去我们总认为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世界的楷模,成年独立,养老进“院”,市场经济得很。但《时代周刊》说,不!在中国,养老是整个家庭的责任。老人与孩子们共同居住也为中国家庭带来了不少好处――祖父母可以在父母上班时照料孩子,这种家庭模式为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融合建立了纽带。而在美国,老年人口将会从2007年3860万增长至2030年的7150万,养老机构将不堪重负。等等。总之,《时代周刊》提出“美国需向中国学习的五件事”,不是哗众取宠,故作深沉,而是实实在在,有理有据。
很佩服《时代周刊》的战略眼光。佩服之余,又不禁想到,《时代周刊》要美国向中国学习的一些事情,不少是我们曾经觉得是不如人家的地方啊!非但自愧不如,而且还动不动就往我们老祖宗的“传统文化”上“挖根源”呢。现在,我们曾经的“老师”反过来求诸自己,对这种“意外”,我们需要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而是另类的反思。
一位哲学老人说,“百年中国的许多事情,两句话就可以概括清楚,一是莫名其妙的妄自菲薄,二就是莫名其妙的妄自尊大”。一会妄自菲薄,一会妄自尊大,就像人打摆子,极冷以后是极热,极热以后又极冷。在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之后,接踵而至的是事事不如人的妄自菲薄。仿佛不如此就显不出自己见解的高明、眼光的独到、思想的深刻、批判的彻底性。这种“时髦”的现象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
《时代周刊》要美国向中国学五件事,是对那种妄自菲薄的“学习观”的颠覆。它昭示,扎实地激活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促使中国合乎文化逻辑与历史逻辑地完成现代转型,是历史责任。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