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要不是政府和志刚的照顾,我也活不到今天。”石家庄桥西区的孤寡老人张爱珍见到记者,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张爱珍老人今年96岁,走路、说话都比较利索,一生没有生育过子女,“干儿子”朱志刚会经常过来帮老人料理家务。
“照顾老人是应尽的义务”
朱志刚,今年63岁,算是老人的“干儿子”。朱志刚的母亲去世后,老人嫁给了朱志刚的父亲。父亲去世后,老人改嫁。1993年,老人的老伴去世,朱志刚就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义务。“老人没有亲生子女,相识就是一种缘分,作为晚辈,承担起照顾老人的义务是应该的,也希望老人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由于没有血缘关系,朱志刚对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外人都认为朱志刚是老人的“干儿子”,朱志刚也从不解释。
老人改嫁后,老伴没有房子,朱志刚就主动将自己单位的房子让给了老两口住,并时常过来照看两位老人。在和记者交谈时,朱志刚一直亲切地称呼老人后来的老伴“叔叔”。朱志刚原来在石家庄一家农药厂上班,收入也不高,每次过来会为老人买些米、面、菜之类的生活用品。朱志刚每周会来看望老人三四次,骑自行车需要半个小时。几十年来,朱志刚一直这样照顾老人,老人稍微有个头疼脑热,朱志刚就会赶紧跑到药店给老人去拿药。记者到来的这天,老人有些拉肚子,朱志刚立刻骑上自行车去给老人买了药,并伺候老人吃下。
2006年,老人患上了乳腺癌,怕花钱,老人不肯住院,后来在朱志刚坚持将老人送到了医院。在住院的9天时间里,朱志刚和姐姐每天轮流到医院照顾老人,直到老人顺利出院,不过至今仍然需要医药治疗。老人每个月有352元的低保费,分类施保110元,还有老伴47.5元的遗嘱补贴,这是老人全部的经济来源。朱志刚将这些钱都为老人存了起来,为老人买药。每一笔花销,朱志刚都记得非常清楚,并将所有票据都保留下来。
晚年生活不孤单
不只朱志刚经常过来照看老人,居委会的人也时常过来看望老人,陪老人聊聊天。为了让老人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居委会为老人申请到了一个入住养老院的名额,老人说什么也不肯去。“我在这里生活习惯了,哪里也不去。”从老人的话语中,能感受到老人的那份坚决之意。
记者到来时,石家庄为老服务中心的张新正在给老人收拾屋子。张新每天要为好多老年人服务,张爱珍老人也算是她的一个长期服务对象了,每次过来给帮老人缝缝补补,做做家务,陪老人说说话。“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关爱,能为老人服务也是一种幸福。”
每到过年过节,居委会都会给老人发一些生活用品,朱志刚就去帮老人领回家来,什么时间领了什么东西也都记得非常详细。
“今年居委会为老人安装上了有线电视,老人只看河南台的戏曲节目,从不换台,怕不小心调错了台,特意用毛巾将遥控器裹了起来。”朱志刚说,去年,老人双眼患有白内障,通过向居委会申请,先是为一只眼睛做了手术,感觉效果不错,又为另一只眼睛做了手术,现在两只眼睛都看得非常清楚。“做白内障手术所花的费用,都通过居委会报销了,现在政府对待老年人的政策就是好。”
“政府给了我各种补贴,使我吃穿不愁,要不怎么能活到现在。”老人的言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经常有人过来看我,不感觉到孤单,也算是有了一个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