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张家口阳原一百岁老人“喜丧” 每天必喝一盅酒爱帮助人
        正文浏览次数:94
  2014/12/13 11:13:0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张家口新闻讯(刘洋 宋锦丰) 张家口阳原县有一个有名的“长寿村”,叫曲长城村,村里有1000多村民,但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最近,一位1911年出生的民国老人仙世,更是引起了轰动,人们都习惯称为“喜丧”。9月20日,中新网记者探访了曲长城村。

    据耄耋之年的刘耀庭老人介绍,刚刚仙逝的老人叫刘周氏,是他的母亲。刘周氏为民国元年出生,去世时已经101岁。他说,9月7日,也就是白露那天,老人无疾而终,去世时特别安详。当时,刘周氏住在四儿子家,早晨起来,古稀之年的四儿子不见母亲动静,始知老母仙逝。另据当地村民告知,周氏老太上世纪30年代从外地嫁入刘家,她只知姓周,具体名字不详,因旧时传统风俗妇随夫姓,所以改名刘周氏,自此就在曲长成村生活了将近80年。

    刘周氏家族四世同堂,共有4个儿子1个闺女,其膝下子孙有53人,其中,长子刘耀庭今年已有八十岁,最小的闺女也有六十五岁了,长孙刘汉勋也已经五十岁整,最小的孙子也刚过三十。子子孙孙,老人膝下子女就有53号人,可以说是子孙满堂,更是长寿之家。

    据村民马法玉讲,刘氏家族世代为医,在当地声誉一直很好。周氏嫁入刘家之后,也和丈夫一起学医行医,因此也积累了不少医理知识。民国时期,生活在村里的人,家家户户都会种上几亩田地。刘家自己也种有田地,有玉米、葵花、辣椒、柿子、面枣、红枣、苹果、青菜等很多品种。刘周氏常常下田劳作,特别乐善好施,自家吃不完,她还送给邻里一些。

    马法玉回忆,在民国那个苦难的日子里,村民们只能帮扶着生活,人们吃糟糠,勤劳作,每天都会下地做活,也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副硬朗的身子。

    刘周氏的去世,被称为“喜丧”。村里专门看风水的“五爷”解释道:“所谓‘喜丧’,就是福寿全归的意思。”他说,刘周氏老太太是阳原县曲长成村唯一一位百岁老人,老太太去世时,没生病也不痛苦,儿女健全,可谓子孙满堂,这种去世都是有福的。

    当问到老人是如何长寿的,长子刘耀庭告诉记者:“老太太生前最爱喝酒。每天吃的不多,但一定会喝上一盅白酒。”随后,刘耀庭老人拿出一个大酒罐子,里面泡着人参、鹿茸、枸杞和其它一些中药补品。他说,这就是老人生前喝的酒,老太太每天都要倒一盅酒,还能吃一小碗菜,一小碗饭。

    刘耀庭补充说,老太太吃的比较杂,“药补不如食补”,刘耀庭拿出几样庄户人家常吃的玉米面、荞麦粉、土豆红薯高粱对记者说,“现在不比以前,吃顿大米白面等过年,反而是吃这些个杂粮吃的香!对身体也好。”

    村民刘杰说,刘周氏平日喜好走动,天气好的时候还经常出门和村里的老人晒晒太阳,说说话。隔壁老人也告诉记者,刘周氏平时就爱聊天,晒太阳,每天没有烦心事,活得很乐观。他说,9月18日刘周氏下葬那天,全村人倾巢出动,十里八村的人也来了很多,乡里还派了干部参加。(完)

    编辑: 刘洋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张家口市85后城管五年如一日照顾七旬盲翁
  • 2015/8/11 14:50:44
  • 石家庄86岁老人为村民奉献64年 仍每天到村委会上班
  • 2015/6/30 16:11:03
  • 黄骅百岁老人几十年钟情毛笔字 笔法苍劲有力
  • 2015/6/15 11:38:51
  • 邯郸孝子带着瘫痪老娘摆摊 每天伺候老人寸步不离
  • 2015/6/5 15:13:56
  •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 2015/5/14 17:13:29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