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手中小红本里装得是李贵立的兵役证和退伍证明书,和胸前的纪念章都是他最宝贵的东西
李贵立修的纪念碑矗立在山上,但他仍愧疚,希望修的更体面点
李贵立,顺平河口乡坛山村人,原晋察冀军区独立骑兵团战士,1943年顺平马耳山战役的幸存老兵。69年前那场亲身经历的血战,这位已经88岁的老兵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那一天的枝枝末末。
“子弹没了拼刺刀,刺刀弯了用石头砸”
“那天是从天一亮就开始打,一直打到天黑,我们一连只剩下37个人杀了出来。”在老人平缓的叙述中,那场血战一幕幕在记者眼前展开。
1943年春天,日军对晋察冀开始了春季大扫荡,而当时作为主力的骑兵团尤其是日军的“眼中钉”,日军调了三个团在马耳山对骑兵团进行围追堵截,誓要消灭骑兵团。5月7日,骑兵团和日军在马耳山的一条山沟里正式交火,当时骑兵团三面受敌,背后就是绵延的马耳山,从天亮开始,战士们和敌人厮杀了整整一天。“那时大家都拼了命,机枪砸了也不留给日本人。子弹打完了拼刺刀,刺刀弯了就用石头砸,骑兵团400多人战死在这里,我们连120多人只有37个人活了下来。”李贵立所在的警卫连,是整个团中最有战斗力的连,全连靠着120支步枪和3挺机关枪和敌人战斗。
后来当时村里的民兵连长告诉李贵立,战斗结束后村民去山上给战士收尸,场面惨烈。
回忆到这,老人望向远处的眼中,蕴满了泪水。
“我就想把碑修得像样点”
从坛山村出来,穿过一大片桃林,一个孤零零的山头上矗立着一个石碑。石碑很简单,用砖垒了2米多高,外面抹了水泥,碑身上用红漆刷了几个大字:四百多名烈士永垂不朽。石碑外搭了一个简单的四脚铁皮凉棚。这是李贵立2003年自己筹资为烈士们建的纪念碑。
对于这个碑,李贵立一直充满愧疚。马耳山战役后李贵立和战友们到了延安,后来因为眼疾退役,从此后一直在家务农,到现在李贵立住的房子还是他爷爷留下来的土坯房。自从退役回来,李贵立一直想为战友们做点事。2003年,70多岁的李贵立一咬牙,从家里拿了一部分钱,又向亲戚借了一部分,自己找人拉砖、拉水泥上山,把纪念碑建了起来,前两年觉得一个碑太孤单,又找了点钱搭了一个凉棚,李贵立一直觉得这个凉棚不像样,但能力所限,他也无可奈何。前几年,李贵立还能自己上山去看看,现在岁数大了,他只能在院子里向着那边眺望。
“我今年88了,没几年活头了,我老是琢磨着再筹集点钱把纪念碑修得像样点。能正正经经的刻上字,我手上还有几十个烈士的名单,把老战友们的名字都刻到碑上。如果还能有点钱,我还想盖一个凉亭,要六根柱子,直径三米,砌得整整齐齐,修得体面点,地下的老战友们知道了也能高兴高兴,我将来见着他们也有话说。”老人说得激动起来,用手在空中一点点描画着想像中的碑和亭,眼神里的光彩熠熠。
老人一直把记者送到大门口:“这些战士死得惨烈啊,有刚娶了媳妇的,有从广州来的,只求将来后人们看见碑了,能知道有这么一群人曾经为了抗日献出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