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邯郸“低保老人”:十二年施恩为报恩
        正文浏览次数:96
  2014/12/13 10:56:5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每天早晨,梁红霞都会给流浪汉送来早饭。    记者 朱岩 摄 

 

    她年过七旬,却为素昧平生的流浪者端饭洗脸;她是流浪儿子的母亲,却让至少50名流浪者从此驻足;她目不识丁,却托起社会向善的力量。但面对赞誉——

 

    峰峰矿区大社镇薛村矿社区并不大,社区有个小广场,广场有位年过古稀的管理员。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吃低保的老人,竟在12年的时间里救助了至少50名流浪人员。

 

    老人叫梁红霞,今年73岁。从2000年开始,每次遇到流浪人员,她就会伸出援手,其中很多人还患有精神疾病,有的人在她的帮助下返回故乡,有的人因为她的照顾情况好转被人收留,还有的人因为无家可归至今留在身边。最多的时候,她要同时给三个流浪人员送饭。

 

    梁红霞从没有主动向人们说过,因为她并不觉得骄傲,只是淡淡地说:“俺发过誓,一定要这么做,都是为了报恩。”

 

    ■每天的必修课

 

    这天一大早,记者驱车赶往薛村矿社区,探访这位“报恩老人”。在小广场上,记者看到这样一幕。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抱着脸盆走在前面,一个身材矮小的年轻人拿着塑料碗,傻笑着跟在后面。走到小广场一角的石桌前,老人把暖瓶的热水倒进脸盆,投热毛巾,把哑巴的手和脸擦干净。然后给哑巴盛一碗面条,又递上一个包子。周围很多遛早的老人围着,感叹:“哑巴有福呀,遇到好人了。”

 

    这个“哑巴”流浪汉,看样子已有20多岁,精神失常,不能说不会写,所以没人知道他叫什么、家在哪儿、以前流浪过多久,但自从两年前他流浪到附近遇到梁红霞后,就不再流浪了。

 

    “你看哑巴还算干净,不像流浪的吧?老太太照顾他两年了,还给他找了个小房住。”芦老师是镇上美术班的老师,这样的情景她每天都能看到。她告诉记者,“哑巴特别喜欢照镜子,经常跑到别人的车窗前边照边笑,司机急了就下来骂他,都是老太太出来护着。”

 

    吃饱了饭,哑巴笑呵呵地走了,梁红霞看着他,眼神透着同情和无奈。两年间,梁红霞为哑巴贴了不少寻人启事,一直没有回音。老人在附近找了个没人住的小房让哑巴安顿下来,每天给他做饭吃,然后盼着奇迹出现。

 

    “找他家太难,估计找不到了。他在这儿一天,俺就照顾一天。”梁红霞说:“俺儿子也是精神病人,也流浪过,遇上好人才找了回来,俺要报恩。”儿子走失的事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但每当提起来,梁红霞还是忍不住流泪。“谁都是父母养的,就算他们疯了,走丢了,当娘的都会心疼。”梁红霞说。

 

    ■发誓必报他人恩

 

    儿子的事情发生在1999年。

 

    1990年,梁红霞的丈夫突然离世。丧父加上生活不顺,梁红霞的儿子精神出了问题。1999年2月的一天半夜,梁红霞一个没注意,儿子出走了。梁红霞找了9个月,几近绝望时,接到北京大兴一位的哥的电话。的哥说,她的儿子在大兴流浪有一阵了,露宿街头,饿了就偷人家庄稼。冬天一到,地里没东西。的哥看着实在可怜,就问他家在哪里,儿子写下“峰峰薛村矿”。

 

    揣着借来的2000元,梁红霞火急火燎地赶到大兴找到了的哥,却发现就在她到的前一天,儿子又跑没影了。“的哥说别慌,只要人还在大兴,他负责给找回来!”梁红霞记得,为了帮她这位河北的母亲找回流浪儿子,当天,很多素不相识的人行动起来,出租车在街上来回寻,附近学校开会动员学生,派出所的警察四下打听……后来在一个学生的指引下,找到了她儿子,胡子老长,穿着秋衣在旮旯里缩着。

 

    梁红霞哭完以后,想拿出来剩下的钱报恩,可塞到谁手里都不要。于是,梁红霞默默记下了那位的哥的名字“高坤”,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她把儿子的名字改成坤恩,又思及深远,暗自发誓:以后每见到一个流浪人,都要管他吃饭,帮他寻家,如果走不了,就一直照顾他!

 

    或许她自己也不曾预料,从那时起,这个誓言她竟能坚守12年。

 

    ■照顾流浪者出了“名”

 

    流浪人中很多患有精神病,肮脏不堪,行为怪异,平常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梁红霞老人却从不嫌弃,“俺儿子流浪时也是这样,再怎么脏,他们也是个人呀。”

 

    2002年冬天,大社镇来了一个40多岁的流浪女人,精神失常,满脸污垢,还光着脚,脚趾头都冻烂了,流着脓,从垃圾堆里捡吃的。开饭店的小伙子张文涛看着可怜,就拿出饭菜给她,结果被骂了一顿。“我心说这样谁还敢理她?”张文涛说,“没想到,这个女人被梁老太管起来了。”

 

    为了接近这个流浪女人,梁红霞不顾她的呵骂,追着送饭,耐心地等待女人消除戒备心。几天后,女人对这个总追着送饭的老人渐渐改变了态度。梁红霞立即打来一盆热水,给她洗脚。见女人的脚趾头烂得厉害,她就耐心地用手慢慢地搓。第二年冬天,女人走了,后来得知,情况好转的流浪女人被附近村的一户人家收留。

 

    因为照顾流浪人员出了“名”,2003年夏天,有人将一个20多岁的精神病流浪女子“介绍”给梁红霞。她把流浪女孩带回家住了一周。渐渐熟悉之后,精神放松的女孩说出自己的住处。梁红霞亲自把女孩送回山西左权县车谷村。感激万分的家人拿出一沓钱表达谢意,梁红霞说什么也不要,实在推托不掉后,只好从中抽了一张,出门买了雪糕,和大家分了。

 

    12年的时间,梁红霞照顾过很多流浪者。她送过赌气离家的武安老太太回家,为躲在垃圾堆的流浪汉缝补挡风的“门帘”,为满头打绺的流浪汉洗头剪发,帮邻居打扫流浪汉留下的便溺……所有这一切,她得到的回报最多不过是流浪者的一声傻笑。可老人很欣慰,她认为这不是在施恩,而是在报恩。

 

    ■“大方”的低保户

 

    梁红霞的家只有一间半房,除了儿子,还有个正在上学的孙女。矿上为了照顾她,给家里办了低保,又安排她当广场管理员,一个月全部收入一千多元,这就是全家的收入。

 

    就是这样一位吃低保的老人,面对流浪人员时,却绝不吝啬。

 

    2010年腊月二十八,刚刚收拾好家,门外传来一个男子的哭喊声。原来是一名自称河南小伙子,在外打工至年关,老板不但不给工资还打了他,如今没脸回家又身无分文流浪到了大社镇。梁红霞赶紧问回家要多少钱?年轻人说79元,路上还要吃饭,还要坐汽车。梁红霞一合计,几天前矿领导给了她1000元慰问金,买了年货还剩200多,就从中拿出了120元给了年轻人,年轻人千恩万谢地走了,说回去一定还钱。可孙女不高兴了:“奶奶,过年瓜子还没买。”梁红霞却说:“瓜子不吃要不了命,人家回不了家就没法活了。”后来,年轻人一次也没有和梁红霞联系,而梁红霞并没觉得失落。

 

    梁红霞说,再穷,用来报恩的钱省不得。但有时,她又把与流浪者有关的账算得特细。

 

    文章开始说到的那个哑巴有捡烟盒和纸盒的习惯,捡了就扔到小屋里,弄得连睡觉的地方都没了。梁红霞收拾屋子时就把烟盒卖给收废品的,得了26元钱。有人建议“哑巴不会花钱,还是你给保存吧”,老人却一分不留全给了哑巴。

 

    对流浪者大方,梁红霞对自己却十分“抠门儿”。一次,她送一名精神病流浪人员去邢台找家,为了省钱,她只给流浪者买了饭,自己却饿了一整天。

 

    ■向善路上不孤单

 

    老人告诉记者,这12年来最让她欣慰的是,周围凡是知道她的人,没有一个说她闲话,都支持她,特别是最近,很多人开始帮她一起照顾那些流浪者。

 

    74岁的董美秀老人说她总看见一个老姐妹照顾流浪人,渐渐地被感动了,决定也做点什么。后来梁红霞发现,中午的时候有一个老姐姐也在给哑巴送饭,非常高兴,两人因此相识。但董美秀老人说,梁红霞从没和她提过报恩什么的,她和记者一样第一次听说。

 

    梁红霞说还有一个退休的老人姓毕,也在帮流浪人。“给那些男流浪汉们换衣服、洗澡,俺不方便,这些事都是毕老兄弟做的。还有矿上很多人,遇见流浪的也都很和善。”梁红霞为此特别高兴。

 

    “我真心感谢政府,他们知道俺的事后,总是来家看我,有穿警服的,有穿一般衣服的,送来不少钱,民政局的领导把我家人都定了最高的低保标准。”对此,梁红霞老人心有不安,反复强调:“俺做得这些真的没啥,只是报恩。”

 

    本报记者 王阳 刘东山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河北省民政厅厅长赵风楼到邯郸调研养老工作
  • 2015/11/20 16:51:59
  • 87岁老兵时隔69年到当年养伤农家报恩
  • 2015/9/23 11:00:03
  • 邯郸肥乡六旬老人发明节能路灯获6项国家专利
  • 2015/9/7 15:25:35
  • 河北邯郸暴雨现"最帅井盖爷" 守护井盖3小时
  • 2015/7/23 9:11:50
  • 邯郸87岁老兵34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妻子
  • 2015/7/22 9:36:41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