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日,井陉县马峪村大沟自然村像过年一样热闹,欢笑声、鞭炮声、机器的轰鸣声,响彻整个小山村。每个人的脸上都笑盈盈的,大家在高兴地等待着打井仪式的启动。
这其中,“植树老人”马三小更是高兴,自己的打井夙愿即将实现,浇树难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流下了眼泪。
9时许,随着打井队的进入,整个村子变得更加热闹起来。在村东的打井点,除了闻讯赶来的本村和邻村村民外,还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中国矿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等国内十多家媒体的记者们。
“山上用水特别不方便,听说因为不能及时浇水,马三小去年种的树很多都没有成活。这次好了,有人资助他在村里打井了,树木的浇灌应该就没问题了,我们大家也都很高兴,我们村今天比过年还要热闹呢。”一位姓侯的村民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10时许,捐助打井仪式正式开始,紫金国际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智斌代表董事长陈景河向“植树老人”马三小捐赠50万元,用于帮老人完成打井的夙愿。之后,打井队正式开工,钻井架、柴油机也开始工作了起来,泥浆不断从地下涌出。
看着钻头一点点深入,马三小笑得合不拢嘴。他说,十多年来,树木的浇灌问题一直困扰着他,而这也是导致山上种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为了解决树木的浇灌问题,他经常雇人、雇车往山上送水,可车一次只能拉1立方米的水,只够浇25棵左右的树木,而新栽的树苗每年至少得浇灌两次水。
“2011年,我共种植了345棵树,可到最后成活的只有5棵,看着一棵棵枯死的树苗,我心如刀绞。”说着说着,马大爷忍不住落下了心酸的眼泪:“我每天都盼着能打口井,来解决树木的浇灌问题。”
为了帮老人打一口井,本报记者曾陪同马三小到市水利局、庄市园林局、井陉县水务局、井陉县园林局等部门奔波救助,这些部门也深为这位残疾老人多年坚持植树的精神感动,纷纷表示要帮老人完成打井的夙愿。但是,因山上地质条件复杂,打一口井至少需要数十万的资金,这个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今年1月3日,马三小应邀参加“2012CCTV手挽手新春公益晚会”,当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得知“植树老人”的故事后,深受感动,当即决定出资50万元,帮助老人打一口。经过一段时间的勘察,他们选定了打井队,并确定了打井点。
据介绍,打井地点是经过钻井队认真勘测后确定的,如果顺利的话,估计五六天后就会有地下水涌出。之后,他们还会在山上铺设约3000米长的管道,这样,山上大部分树木的浇灌就不成问题了。
“马三小老人身残志坚的精神让我们很感动,他义务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的行为,更是令人佩服。”紫金国际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智斌说,保护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只有大家携起手来,山才会更绿,天才会更蓝,环境才会越来越好。
“感谢爱心企业,感谢爱心人士,感谢一直关注和支持我的媒体!” 马三小老人激动地说,他表示大家的关爱是他坚持植树的动力,今后他会栽更多的树,绿化荒山,回报社会。
新闻回顾
2011年3月份,记者深入井陉县马峪村大沟自然村,对“植树老人”马三小进行了细致的采访,并陪同老人上山,感受其双腿截肢仍爬行植树的艰辛。3月23日,本报以《截肢老人靠爬行 11年植树三千棵》为题,对“植树老人”马三小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报道刊登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人被“植树老人”身残志坚的精神所感动,并希望能为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3月25日,记者再次来到马峪村大沟自然村,与16名志愿者一起帮老人植树。植树间隙,一些志愿者就围坐在马大爷身边,听他讲述这11年植树历程中发生的故事,一个个艰辛、难忘的故事,让志愿者们几次掉下热泪。
《“植树老人”众人敬佩》、《“植树老人”希望有人帮忙打口井》、《“植树老人”马三小刨坑摔伤》、《“大家都应该向植树老人学习”》、《“植树老人”感动大学生》。本报的这些连续报道,引起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新浪网、腾讯网、凤凰网、湖南卫视等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纷纷予以转载和跟进报道。5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4小时》“今日面孔”栏目,用3分24秒的时间,讲述了马大爷的故事:“无腿老兵”马三小,真情演绎了现实版的“士兵突击”……独自“征战”十多个年头,义务植下了3300余棵树木。这个“爬行种树”的六旬老人令人敬佩,成为近期一张深刻的“面孔”……
编辑: 郝延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