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时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何时建成青藏铁路、何时建成廊坊十大干渠,甚至村里所有人的生日都能脱口而出,廊坊市广阳区北旺乡彭庄村的74岁老人李树仁因记忆力超群,46载坚持写日记,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活电脑”———
□本报记者 龚正龙本报见习记者 邢杰冉通讯员 曹明明
46载日记情,记录国事村事
鼻梁上架着一副老式黑边眼镜,坐在桌边仔细看报,时不时提笔在本子上记几笔……11月8日,在村委会的老年活动室里,笔者见到了这位人称“活电脑”、74岁的李树仁。“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03年10月15日神五发射成功、……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别看老爷子已经74岁,但思维敏捷,记忆力出奇好,说起国家大事毫不含糊,完全不用翻看日记,张口就能徐徐道来,好像脑子里装了一张大事年表。
对国家大事记忆犹新,对村里的事,老人就更加熟悉了,“1962年1月25日,村里通上电,老百姓用上了电灯。1963年,我们村就建了灯光篮球场,一到春节,附近村的人都来打球,最多同时来过十个篮球队,可热闹了……”老人感慨地说:“这些事儿反映了我们村子的变化,都印在脑子里,想忘都忘不了。”
而翻开老人日记本,则更加令人惊叹。日记本里面用红色油笔、黑色碳素笔和蓝色钢笔分别记录着各种信息,囊括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政治事件……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村里谁家娶媳妇、谁家生小孩,在本子里都有详细记载。
“我喜欢读书、看报、听广播,还特别想把听到的有意义的事记下来。”老人笑着说,一开始记的内容比较简单,日常琐事居多,“后来听到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红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觉得特别振奋人心,就开始记国家大事、世界大事。”由于当时经济条件不宽裕,老人写日记的本子都是用白纸订的,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
一辈子认真好学,被尊称“活电脑”
李树仁老人被村里乡亲称为“活电脑”。2005年时,老人去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现场看演播,主持人李佳明曾因老人坚持记了两年关于《开心辞典》的小知识而特意跟他合影。说起这段经历李大爷很是高兴。
李树仁只有高小文化程度,这些年来坚持写日记,全靠刻苦、努力和认真,他每天读报,遇到不认识的字,拿起手边的字典就查。笔者见到,在老爷子的炕头,靠墙摆放着一摞一摞的报纸。报纸上放着眼镜、笔及日记本,旁边还放着一本翻得破旧的字典。老人乐呵呵地说:“《人民日报》、《河北日报》、《河北科技报》、《燕赵都市报》、《廊坊日报》……这些都是我每天离不开的朋友。”
“一个人活着总得有些爱好,干什么事都得有毅力,不能半途而废,写日记也是一样。”老人爽朗地说,“什么事都怕认真嘛,时间一长,就自然知道的比别人多些。”
一摞摞心爱宝贝,希望好心人帮一帮
笔者在老人的厢房见到,一摞摞的报纸和60本发黄的日记整齐地堆放在一起。
“这都是我这些年日积月累下来的宝贝!”老人动情地说,“现在年纪大了,眼睛有点毛病,看报得靠老花镜,但我还是每天坚持写日记,两天记满一页32开的纸,都拣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东西记。”
作为村里的“活电脑”,李树仁老人得到不少人的尊敬。但大家都担心,一旦老人走了,这些多年积累下来的东西该何去何从?“这些日记里记载了很多村里的往事,我担心我走后再无人做这件事。”看着发黄的日记,李树仁有些发愁,两个儿子都觉得记这些日记没用。而且这些东西整理起来,也不是件易事。
“我想趁着自己身体还行,赶紧把这些日记系统归纳一下,按照什么标准我还没想好,内容太多太杂,不过我想先按照地域分门别类。”老人说,听说现在有什么电子版,便于保存,“希望能有好心人帮一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