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网石家庄11月25日电(记者齐雷杰)见到吴玉琴时,这位78岁的老人正和老姐妹们在冬日暖阳下围成一圈,手持彩扇扭着秧歌。小院里,锣鼓声声,唢呐阵阵,三三两两的白发老人,正坐在小板凳上围着矮桌下象棋。
吴玉琴是河北邯郸肥乡县前屯村人。她和本村23名老人一起,就住在这个被称作“互助幸福院”的小院里。它由村里废弃小学改建而成,配有卧室、厨房、餐厅和储藏室等。
吴玉琴并非孤寡老人。她有3个儿子,却仍在小院里住了3年。“家里冷冷清清,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儿有暖气、电热毯,吃住都习惯。老姐妹们玩玩牌,扭扭秧歌,每月花费也不过几十元,可不想回家。”
在中国北方农村,延续千百年的“四世同堂,养儿防老”传统,正逐渐难以为继。
“孩子都出去打工了,有时整年也难见一面。”75岁的张其凤老伴去世早,儿女们除了逢年过节回家,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呆在家里。“这日子闷得慌。”
前屯村70岁以上老人有70多名,其中失去老伴的有35名,子女外出打工成为留守“空巢老人”的有25人。村支书蔡清洋说,过去都说“养儿防老”,现在虽不缺吃穿了,但儿孙常年不在身边,老人孤单寂寞,突发疾病更难以及时照顾。
“未富先老,农村养老形势比城市更严峻。”肥乡县民政局局长李抬一说,营利性养老机构费用高,绝大多数农村老人负担不起。受传统观念影响,有儿有女的老人也不愿离开熟悉的乡村和乡亲去住养老院,子女也怕担“不孝”的罪名。
2007年,肥乡县民政局提出“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老人“离家不离村,就地抱团养老”思路。
2008年,前屯村集体出资,把村里废弃小学改造成全县第一家“互助幸福院”,免费提供住宿,并配备有电扇、暖气、厨房等设施。老人签协议入住,吃饭、穿衣、医疗等由子女出资,也没有专门服务员,老人之间自我管理、互助服务。
“这种互助养老模式费用低。村集体一次性投资建设外,每年水、电等费用仅几千元,老人每月只需花费几十元。有啥急事,其他老人可立刻联系子女,特别符合农村实际。”肥乡县委书记宋仁堂说,现在全县已有178个村建成互助幸福院,162个村投入使用。
这种养老模式受到河北省和国家民政部关注。河北省民政厅厅长古怀璞说,这种养老办法解决了老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动等问题,符合农村老人居家养老习惯。既给老人提供了集中居住、互相照顾、快乐生活的自由空间,也为子女赡养老人提供了平台;既解除了老人孤独寂寞的烦恼,也解除了子女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
今年3月,河北省将这种模式确定为农村养老“幸福工程”,在全省推广。省级财政列支8000万元专项资金以奖代补,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利用闲置校舍、厂房、村委会房屋、民房等,推动“互助幸福院”建设,目前已建成8031所。
今年初,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肥乡县调研时,称赞这种农村互助幸福院,“村集体办得起,老人住得起,政府支持得起”,是农民家门口的幸福院,在全国具有推广意义。
9月6日,李立国致信肥乡县委书记宋仁堂,称肥乡县“为全国趟出了路子,做出了表率”。民政部还下发指导性意见,在全国倡导肥乡县互助养老模式。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