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燕赵都市网驻邯郸记者邢云 通讯员李运强文/图
“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自2008年8月份以来,河北省肥乡县探索开展“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养老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农村实际、具有当地特色的低成本互助养老之路。
今年2月15日,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专程率调研组到此,对这种“互助幸福院”为主要形式的养老模式给予肯定,称赞是“村集体办得起,老人住得起,政府支持得起”农家门口的幸福院。
9月6日,李立国部长致信肥乡县委书记宋仁堂,再次盛赞肥乡互助养老模式,称肥乡做法“为全国趟出了路子、做出了表率”,并说:“民政部已下发指导性意见,在全国倡导肥乡的互助养老模式”。
这个冀南平原小县,因此名扬全国。
建院之前,一片反对声
近日,记者来到肥乡县首家互助院所在前屯村。走进大院,村支部书记、也是前屯互助幸福院院长的蔡清洋把记者迎进屋里。
“随着近几年外出打工者的逐渐增多,以及孩子不和老人住在一块的习惯,这样就产生了空巢老人。”蔡清洋说,“2002年,村里盖了一所学校,随着布局调整,这所学校就闲置了下来,当时就想利用空闲房间改造成居所,让老人聚到一块,这样孩子出去打工放心,老人凑到一块也舒心。”
想法付诸实践,往往要经历挑战。
蔡清洋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在随后召开的村两委班子会上,总共8个人,6个人不同意,一个人弃权。大家伙的意思就是弄不成。“资金来源,加上观念上认为让老人去住,是丢面子的事”,成了大家主要的反对理由。
“我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可行”。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蔡清洋说干就干。
2007年秋着手准备,房屋从内部装修开始。 2008年春,又建了厨房和仓库。
“有住的、有吃饭的、有放东西的,基本上就可以了,因陋就简吧。”就这样,初期的互助幸福院诞生了。
建院伊始,竟无人入住
2008年5月,可以入住了,有房子,又免费住,这应该会吸引很多人吧?蔡清洋最担心,恐怕来的人多,房屋不够住。然而事实呢?没有一个人来住。
“老人就是想不通,怎么能去,去了不是让儿女丢人吗?虽然孩子不在家,但确实有啊,孩子也认为丢人。”当初大家伙的“反对”竟成了事实,蔡清洋这才有点“醒悟”,莫非自己真的做错了?
房子装修了,钱也花了,事情就得办好,蔡清洋已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而且更加坚定。 他首先给原村支书家属做工作,然后找自己关系不错的街坊邻居,在一次又一次的游说下,终于住进来了6位老人。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蔡清洋就让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在和村里老人闲谈中,谈一谈生活的改变,说一说住在幸福院的幸福感受。
三个月后,又住进了15位。
起个名儿,就叫“互助幸福院”
渐渐地,院落里住进的老人多了,初具规模后,蔡清洋想到了给这个院子正式起个名。
养老院?这不是按照国家既有养老政策主办的;光荣院?居住的这里的都不是曾参军打仗的退伍转业军人。
“这里面住的有五保户、低保户,甚至还有七八个孩子的老人。尽管孩子多,但都不在身边守着,老人来这就是解决孤独寂寞的。”蔡清洋说,而且,住在这里的老人年龄大小、身体健康也不一样,身体好的帮助身体不好的,身体稍弱的就搬煤球、打扫卫生等。相对年轻的多做点活儿,随着逐渐变老,别人也会帮助你。这个模式就是一代代传着走,“当时就说叫‘互助幸福院’吧,来这就是享福的。”
成立之初,当地镇政府提供了集体生活用品,政府的相关补贴基本上涵盖了水电费,酱醋盐一年100元也就够了。因此,蔡清洋索性把这这100元也全都免了,来这里的老人自带米面油就可以了,每位老人每月花销折合人民币不足20元。
蔡清洋说,2008年后半年,政府开始给予相关政策支持,每建成一套“互助幸福院”,里面的配套措施由政府承担。住满20人的,每年给5000元钱经费,“在这里没有工作人员的开支,都是义务服务”。
根据现在的入院人数,政府补贴基本上可以保证运转,费用集体可以不用出了。
互助模式,并非什么老人都能来
据了解,在老年人入住时,就必须跟互助院签订合同,同事,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想要入住,首先必须本人申请,儿女同意,没有传染病,生活能够自理,这是蔡清洋所拟合同上的几个条件。
蔡清洋解释:“因为仅是为了解决一部分老人,更重要的是互助性质,所以一些残弱、智障、病瘫的就不能来了。”他的脸上透露着无奈。
老人们对幸福院的感受又如何呢?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老人。
吴玉琴,78岁,3个儿子,已住3年。“住得挺好,在这里平时可以玩牌、扭秧歌,吃得都习惯,花钱不多。”当记者询问是否还想回家?老人说道:“不想回家了,家里紧紧张张、冷冷清清,这里有暖气、电热毯,都能说到一块儿,不寂寞。”
尤新太,68岁,已住3年,3个孩子,现为副院长。记者开玩笑说他是领导,尤新太回答道:“在这里当院长要比别人干得更多,都是服务人员,没有领导,我自己就不仅负责电工、维修工,还教大家扭秧歌、吹唢呐、敲鼓等。在这里闲得没事,一块玩玩,不仅高兴,也活动了身体。”
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装点出互助幸福院生动的画面。蔡清洋告诉记者,在这里老头儿、老太婆可以开玩笑说搞对象,在家可不敢,这里都是同龄人、有同龄语言。现在总共入住了24位老人,全村还有一些老人,都想着进来,就是床位暂时不够。
现有互助模式下,幸福院还面临哪些问题?蔡清洋告诉记者:“首先卫生室必须建在互助院旁边,其次农村合作医疗力度要再加大,对那些不住院只吃药的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现在是住院报销,不住院不报销。门诊一年最多才能报销40多元,而在农村得了高血压几乎就要长期吃药,对这方面的花销,国家最好给予政策支持。互助模式还需要在今后的摸索中不断完善。”
在谈到接下来的打算时,蔡清洋说打算把后面有的房子再整理出来,尽量满足全村孤寡老人都能入住;另外打算给自己找个好的接班人。“我相信这是在做好事,自己老了以后也会得到好的报应。”谈到当自己老了以后是否会入住幸福院时,蔡清洋如是说。
“互助养老”实质是居家养老
肥乡县民政局局长李抬一在和记者谈到农村养老问题时说道:“现在养老模式以社区服务为主,并且全国都在开展,形式比较多,比如一键通、定时服务等,但是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形式。正因为如此,前屯村互助幸福院虽然没有解决残病老人,却解决了弱势老人,解决了一个时段一部分群体,并且这个群体占农村老人的90%多。所以咱们的互助幸福院不是把老人像敬老院一样集中到这里养起来,其实质是居家养老。”
李抬一表示,在以前屯为样本的“幸福院”建设上,政府方面除了加强引导,还要在资金和物资上给予支持。比如,一个互助幸福院在建设期间,政府应该配备铺盖、炊具等生活必需品,再者,互助幸福院在运行过程中,要给予补助,达到20人的,每年给与5000元补助,每超10人加1000元,今年制定新措施,还要加大建筑资金投入。另外鼓励社会捐助,对企业或个人给与相应奖励措施。”
不可否认的是,肥乡县“互助养老模式”由于是全国首创,运行期间避免不了某些“困境”。“现在,从国家层面上,互助幸福院没有专项资金支持,包括养老体系建设里面也没把农村互助幸福院纳入支持范围。”李抬一表示,虽然河北省提出已将这种形式纳入支持范围,但在国家级层面还没有。希望能把这种模式尽快作为养老体系建设主要形式列入扶持支持范围,由此也能享受养老体系建设的各种政策。再是希望制定一个有法律效力的管理办法,确定互助幸福院的地位、性质。
肥乡新模式渐成燎原之势
李抬一更愿意谈互助幸福院带来的好处:“空巢老人问题能不能处理好,不但关系到国家未来,也关系当今。一个老人牵涉很多人,这些人能不能放下包袱,是决定能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能不能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
正因如此,去年以来,肥乡县出台财政优惠政策,在全县推广这种互助养老模式。现在已有178个村建成各类互助幸福院,有162个村投入使用,15个村即将投入使用,34个村正在抓紧建设。
而肥乡互助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截止目前,有来自全国8省27市91县3200多人到肥乡县学习考察幸福建设工作。
如今,肥乡县已被省民政厅确定为“幸福工程”在全省推广。前屯村也被确定为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帮扶工作试点村”,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化养老的新亮点。
现在,肥乡县已经把互助幸福院纳入“十二五”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配套设施,确定2011年建成各种形式的农村互助幸福院227所(村),占全县265个村的85.6%,力争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实现农村互助幸福院全覆盖。
编辑:石利平 来源:燕赵都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