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人群避免早晨锻炼
正文浏览次数:461
近期,北京市启动了首批“运动处方师”的培训,今后越来越多北京患者可以请临床医生为自己开具一张“运动处方”。到底“运动处方”什么样?眼下秋冬转换,运动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有氧运动中心主任牛国卫揭秘了“运动处方”的内涵,并强调:对于特殊人群,运动的时间显得尤其重要。
“运动处方”包括四方面内容
牛国卫指出,“运动处方”含有以下内容:
运动方式(类型和形式) 耐力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体育或各种球类运动。多种运动方式结合起来运动效果会更好。
运动强度(运动的费力程度) 心率、耐力性运动(有氧运动)速度、力量性运动阻力等衡量指标。任何指标须结合运动时主观感觉,降低运动风险。
运动时间(持续的时间) 普通人群建议单次持续运动20~60分钟,最少不建议低于10分钟。
运动频率(每周的锻炼次数) 普通人通常为3至5次/周,要有一定休息时间,只有休息充分才能有好的锻炼效果。
处方并非一成不变
牛国卫指出,首先要明确锻炼目标及目的是什么,是减脂、增肌,还是降血压……事实上,运动处方师将根据处方对象的健康状况、体质水平、运动习惯等因素,提出运动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运动前后要有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及什么情况下需要立即停止运动等。如果按照运动处方计划坚持得很好,患者在运动1至2个月后,运动能力会有提高,这时患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处方的要素进行调整。
及时调整运动时间
目前,早晚气温较低,牛国卫提醒,不管是否开过运动处方,此时运动要进行调整。“气温明显降低会导致肌肉僵硬,增加运动损伤风险。”
牛国卫说,冠心病和哮喘患者在寒冷刺激下运动可能会增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老年人和冠心病、高血压等慢病人群最好避免在早晨运动,上午9时至10时或下午3时至4时气温较高时再运动,可以降低风险。
同时要注意运动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以降低运动伤害的发生。
温馨提示:其他城市的居民需开运动处方,可前往当地三甲医院运动医学科。运动医学科常常可以提供以下服务:骨科疾病的诊疗及术后康复医疗;个人运动功能风险评估及预防对策;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运动处方”等。(摘编自《北京晚报》《南京晨报》)
(责任编辑:lch)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