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省政府印发《当下,养生节目、书籍越来越多,有些人越看越困惑;还有些人看他人吃补品,自己也跟风买来吃。生活中,很多人刻意去养生,却“养”出了不少后遗症——有的不知该怎么做饭;有的总惦记“灵丹妙药”……其实,养生不需要太刻意,老年人养生“糙”一点才好。(摘编自《北京日报》《广州日报》)
指导专家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钮文异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温长路
哈医大附属第四医院营养科主任 周春凌
后遗症一
不知道该怎么做饭了
养生本来属于生活中的基本问题,现在却被一些“专家”给讲杂了、讲乱了,同一个问题出现了若干个答案。比如,有人说菠菜豆腐可以同煮,但也有人说这样吃了就会出问题,弄得大家都不会做饭了。
有些人做饭熬粥都会讲究用量,比如煮绿豆汤要讲究用多少克绿豆。再比如,高血压病人多吃芹菜有益,有的人就天天吃,家里有血压低的则一口都不敢吃。其实,芹菜作为蔬菜,降压作用很弱,不可能一吃芹菜血压就降低了。
还有人为了养生,煲汤必放人参、当归等药材。一般来说,平衡的膳食足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不需额外进补。即使进补,应首选山药等药食同源的食物,而不是名贵药材。
后遗症二
专家说吃什么就吃什么
很多人还喜欢看养生节目,专家说吃什么好便立马做来吃。其实,每个人的饮食习惯各有不同,没必要太过刻意去吃什么“好东西”,只要掌握一些大的原则,即“杂、少、慢、淡、温”即可——
杂:什么都吃一点。
少:吃饭要注意分寸,一般七八分饱就可以了。
慢:一口饭菜多嚼几下。
淡:吃东西要清淡,少盐,少油,少糖。
温:吃饭喝汤不要趁热吃,也不要贪吃冷食冰饮。
后遗症三
总是惦记“灵丹妙药”
很多人关注养生,特别容易被一些与自身知识储备差别比较大的新鲜概念所吸引,希望只用一种方法就可解决所有健康问题。其实,养生没有捷径和灵丹妙药,而是坚持一些好的生活习惯,很多中老年人本身有很多好习惯,只需要坚持即可。
早睡: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好保证每天睡7小时。
写字: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和信息网络的发达,人们渐渐扔掉了手中的笔,“提笔忘字”的情况也屡屡发生。写字能改善情绪,提升幸福感,减轻压力。如果你习惯用右手写字,不妨试着换左手,可以使大脑得到更多锻炼。
面谈:每天要留出一定时间和家人交流,少用电脑、手机沟通。
总结
养生不妨“糙”一点
饮食和生活都精打细算,结果会让自己疲惫不已。其实,老年人过得“糙”一些,反而更容易收获健康。
糙米杂粮能防病。每天可以在主食中加点豆和薯类。
运动选舒服的。不要强迫自己运动要达标定量,选自己舒服的、喜欢的就好。
大大咧咧不较真。生活中,过于敏感地捕捉人际交往中传播的信号,很容易带来各种压力。因此为人处世可以随和些,不必斤斤计较。
环境干净随性更省心。老人做家务不必太勤快,保证基本清洁即可,如刻意整理,既耗费时间,又消耗精力。》,其中提出,完善税收、抚育、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河北人均预期寿命2035年达到80岁。
规划提出,河北省人口总量在2017年7519.52万人的基础上,2020年调控到7700万人左右,2035年增加到7910万人。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在2017年76.37岁的基础上,2020年达到77岁,2035年达到80岁。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降至103-107的正常水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2017年17.7%的基础上,2020年上升到19.1%,2035年上升到27.3%。劳动力资源数量将略微减少,在2017年4706万人的基础上,减至2020年的4680万人左右和2035年的4550万人左右,但仍能保持有效供给,人口红利持续释放。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 在2017年55.01%的基础上,2020年达到58%左右,2035年达到70%左右;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到2035年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口流动合理有序,北疏南密的人口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不变。按照人口功能区布局,进一步引导人口由“两山一坝”地区向京山、京广铁路沿线、环京津及沿海经济带地区聚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禀赋相协调。
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善后服务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完善税收、抚育、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完善计划生育奖励假制度和配偶陪产假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及必要的便利条件,支持妇女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支持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育婴室和托儿所,方便生育妇女兼顾就业与照料子女。
探索实行有利于激发雄安新区创新活力的人事、薪酬、住房、税收等政策,实行开放、便捷的人才引进制度,在技术移民和外籍人才入境、停留、永久居住等方面制定更加便利的措施。推进人口管理创新,实施积分落户和居住证制度,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吸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向雄安新区转移,促进高层次人才向雄安新区聚集。高层次人才随迁配偶纳入雄安新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优先推荐适宜工作岗位,为其随迁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创造条件、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