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防中暑熟记“五个五”
正文浏览次数:502
在盛夏烈日的烘烤下,我们的身体也经受着“烤验”。当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人的中枢体温会持续上升,有时高达40℃,除自感很热、周身皮肤发红(一般不出汗),甚至可以失去意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暑。依据中暑的基本特性及规律,中国公众卫生健康指南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特总结“五五”二十五条防暑知识指南,以期大家度过一个平安的盛夏。
五种“人”易中暑 老年人,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更易中暑;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差,易中暑;孕产妇若终日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易中暑;高强度运动、训练的人群,运动量大,产热多,易中暑;出租车司机、炼钢工人等劳动者在高温环境下长期工作,易中暑。
五种“病”需防暑 分别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病人)、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或病毒性感染者要格外注意)、代谢性疾病(如营养素的缺乏可使肾脏功能减退,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先天性汗腺缺失者体内热量容易聚积)、系统性硬皮病、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患者)需要防暑。
五种“药”诱中暑 分别是降压药(尤其是利尿药使排汗排尿增多)、胃病药(服用阿托品、颠茄等治胃痉挛引起的胃痛的药物,使汗液分泌受到抑制)、抗抑郁药(服用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精神类药物,易导致体温升高,甚至中暑)、解热镇痛药(发烧时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在解热镇痛的同时,还会发汗,造成钾的流失,严重的可能让人脱水而中暑)、部分感冒药(如复方感冒药含伪麻黄碱,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会使人体排汗减少、无法有效散热而中暑)。
五种“房”常中暑 分别是厨房、机房、桑拿房、睡“车房”(车内温度上升快,有的人因一些情况需睡在车里,还有的家长将小孩放在车里,这种密闭环境很易发生中暑)、无风房(空气不流通的空间,如地下室易中暑)。
五种“凉”抗中暑 建议大家预防中暑,要寻凉地(阴凉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扇凉风、饮凉水(通过低温液体帮助机体加强散热)、穿凉衣(通过戴帽子、护袖等措施来避免阳光直射)、涂凉霜(通过抹防护霜等来保护机体)。(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 王立祥、刘仲民、王仲)
(责任编辑:lch)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