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院士谈养生
正文浏览次数:826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代表我国最高学术地位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的养生经,值得每个人看一看!
每顿饭一荤一素一菇
陈可冀(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不建议过分素食,我从年轻时开始,每顿饭必有一荤一素一菇。我曾对北京年龄在63岁以上、素食史达17—72年的僧尼进行过研究,发现:长期过分严格素食可导致膳食不平衡,最终形成内源性脂质代谢障碍,而这些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却并未显著降低。
另外,我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别和自己过不去
樊代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别和自己较真儿,别和自己过不去。健康生活就是顺应自然,随遇而安,想吃什么了、想去哪儿玩了,都要满足一下自己。
凡事都有规律,人离不开自然。天冷了加衣服,天热了脱衣服,反其道而行之,再好的药都没用。
人的24小时,12个时辰都是变化的,中午12点是午时,生命力最强。晚上12点生命力最差,所以该睡觉时一定要睡觉。
不要给自己“诱发”肿瘤
孙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不少肿瘤,可以说是被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诱发”出来的。比如过多食用高脂饮食、喜欢吃肉、不吃蔬菜就容易诱发出越来越多的肠癌患者。
研究发现,长期不良情绪会使人体产生应激反应,过强的应激反应就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使癌细胞有可乘之机。所以,不要给自己制造不良情绪,这有利于防癌控癌。
肉多了、动少了,病就来了
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几十年前我们一年都吃不了几口肉,而现在大部分家庭几乎顿顿都有肉。我所在的上海中山医院心内科的病床数,十年前有88张,病人要排半年才能进,而现在增加到192张,排半年绝对排不进来。
这很能说明问题。肉类吃得过多造成了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吃得不健康,运动量少了,疾病自然就多了。
腿痛再补钙,晚了
邱贵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教授)
很多人以为,人到老年腿脚疼痛是“缺钙”造成的,甚至认为这种疼痛不用治疗。其实,骨质疏松症一旦出现明显疼痛症状,骨骼中的骨量已经丢失30%—50%以上了,这时再单纯补钙,已经晚了。
最好的办法是防患于未然。年轻时努力保持正常的骨钙量和骨密度,就能缓解骨质过早流失。这需要不断的运动来刺激。
常给你的肺做体检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专家)
在中国,排名前十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一般都是先有一些小的指标异常,往往要经过5年、10年、15年后才慢慢发展成为致命问题。
健康如堤坝保养,当最初发现有渗漏时,只需很少力量便可堵塞漏洞;如待要崩堤时才作补救,纵使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也未必能挽回。人的肺功能损害尚未超过50%时,身体一般都不会有感觉。等到超过50%再找医生诊治,就已经失去最佳时机了。
我从来不贪吃
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始终保持标准体重,有自己的一套“饮食经”。在我看来,没有不健康的饮食,只有不健康的搭配。
“什么都吃,饮食多样化,这样就能很好地保障食品安全与健康。”我饭量一直都比较小,从来不贪吃,此外,我很会搭配食物,比如红烧肉,很多人怕油,不敢吃,我却照吃不误,只是注意当天别的高脂食物尽量少吃或不吃,另外多摄入一些蔬菜水果平衡一下。(综合自《新天地》《老年生活报》)
(责任编辑:lch)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