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降糖药不能随意补服
正文浏览次数:436
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科学用药和饮食生活调整,用药不规范会导致并发症过早发生。不同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频率和时间不一样,漏服降糖药,要补救也不能随心所欲,得根据漏服药种类、漏服次数、漏服时间和血糖控制情况等量身定制。 磺脲类降糖药
代表药物:短效药物(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齐特)
服用方法:需要在每餐前半小时服用。如果到了吃饭时才想起来,可将吃饭时间往后推半小时,如果吃饭时间不能改变,也可以偶尔一次餐前直接吃,但要适当减少药量。
如果到了两餐之间才想起来,要立即测血糖,若血糖轻微升高,可增加活动量而不补服;若血糖明显升高,可当时就减量补服。但如果到了下一餐前才想起,不用补服。正确的处理方式是测餐前血糖,如果血糖升高不明显,依旧按照原剂量服药;如果升高明显,可以适当减少下一餐用餐量,使血糖尽快恢复到正常范围。
长效药物
代表药物: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美脲片
服用方法:这类药物往往要求患者于早餐前半小时服用,一般一日一次。如果患者漏服药于午餐前想起,可根据血糖情况按原剂量补服。如果到了午餐后才想起来,可视情况半量补服。如果年龄较大或平时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可漏服一日,以免造成夜间低血糖。
DPP-4抑制剂
代表药物:西格列汀、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
服用方法:此类药物只需每天一次服用,餐前、餐后皆可,漏服后于当日随后补服。
α-糖苷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倍欣)
服用方法:要求餐前服用,其中阿卡波糖在吃第一口饭前嚼碎服用效果较好,倍欣则不必嚼碎服用。若餐中想起漏服药,还可以补上,吃完饭再补药降糖效果会大打折扣。
胰岛素促分泌剂
代表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服用方法:需在三餐前服用,不进餐不服药。漏服此类药物的处理方法与磺脲类短效药物类似。如果两餐间想起前一餐漏服,根据监测血糖结果决定是否减量补服;如果马上到下一餐了,无需补服,但要测餐前血糖,若升高不明显就无须改变用药和进餐量,若血糖升高明显可以适当减少下一餐餐量。
双胍类药物
代表药物:二甲双胍
服用方法:按道理,双胍类降糖药以餐前10-30分钟服用为宜。但双胍类降糖药的胃肠道刺激症状较明显,特别是降糖灵,可能口中有一股金属味道,为减轻副作用,双胍类一般餐后服。
万一漏服,如果二甲双胍用量较小,可通过加大活动量降低血糖而无需补服。联合用药患者最好仅采用增加活动量的方式,或在明确血糖水平确实高后再补服。要是已经到了下一次使用二甲双胍的时间就无需补了。
胰岛素增敏剂
代表药物: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服用方法:噻唑烷二酮类饭前饭后服用均可,但有些患者服后会有一些副作用,如胃部不适、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单药应用者漏服当日均可补服,联合用药者只要血糖不低也可当日补上,到了次日无需再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徐宁)
■提醒
强效降糖药不宜长期服用
在众多降糖药中,有些降糖药降糖作用快而强,适用于轻中度的成人糖尿病患者,而超过60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减退,加上已存在的肝肾功能不全,对药物及胰岛素的代谢清除能力减退,尤其是血糖不太高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若服用过量长效或强效降糖药,会引起低血糖反应。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选择降糖温和且作用时间相对短的降糖药,或听取专科医生建议。
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秋梅表示,临床上4类降糖药物(双胍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可能会引发贫血。糖尿病患者在用药同时要留心观察,如突然发现皮肤黏膜特别是指甲、手掌皮肤皱纹处、口唇黏膜和眼睑等处变苍白;或常有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性变差、思想不集中等症,有可能是早期贫血,要及时就医。
(责任编辑:lch)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