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养
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正文浏览次数:478
  2014/12/10 23:36:5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变化太大了,4年前还是小土屋,现在已住上高楼大厦啦。”9月29日,66岁的甄淑美老人照例拉着几位“老姐妹”,坐在城阳区西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聊天室里谈天说地。如今,这几乎成了甄淑美老人每天的必修课。“早上起来就跑过来,中午回家吃个饭,下午接着过来。”甄淑美老人笑称自己在文化活动中心的时间比在家还多。

  甄淑美老人有1个儿子和2个女儿,现在都在社区的厂子里干活。西田社区党总支宣传委员焦明花告诉记者,现在西田社区的青年人大都在社区的工厂里上班,也有一些做买卖,成了个体户。年纪大一些、干不了重活的,可以在社区内负责环境卫生等,社区保证就业。“社区早已没有人种地了,现在整个社区的第一产业为零。”焦明花说。

  提起种地,甄淑美现在还心有余悸:社区改造前,西田村民,大都靠种地维持生计。“我们的地太差了,底下是石头,上边是很薄的一层土,只能种最好养活的作物,像小麦、玉米之类的。村里连灌溉设备都没有,完全是靠天吃饭。”甄淑美告诉记者,西田村是城阳街道最穷的几个村子之一,当时一亩小麦的产量也就五六百斤,村民仅能勉强维持生计。

  “现在不种地了,吃的却比种地的时候好多了。”甄淑美说,“今年中秋社区里刚发了面、米、油、鱼、虾、海蜇等十几样,村里60岁的老人每月还能发10斤鸡蛋,平时发的蔬菜就够吃,基本不用买。”

  这种变化,得益于近年来城阳城乡统筹步伐的加快。自2005年以来,城阳区拉开了以旧村改造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进程大幕。推倒零散分布的旧民房,建成一排排的高档次的新楼房。节省出来的土地,用来引进服装、食品等行业的外资企业,百姓从下地干活的农民成为进厂务工的工人或者个体小老板,西田社区个人收入从以前的两三千元增长到如今人均年收入超过13000元,集体收入也从负债迅速增至现在年可支配财力1000多万。

  如同在“白纸”上规划新的蓝图,这几年城阳区积极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西田社区是率先建成的新型社区之一,目前该社区新建居民安置楼28栋,区域实行集中供暖,天然气管道入户,绿化率已达到44%,配套有绿地广场、农贸市场、综合商业中心及幼儿园,实行统一的物业管理、电子巡逻和24小时保安值班。社区变成了百姓的乐园。

  “各方面我们都很满意,出去看看哪都没有我们这好,外来打工人员过来租房的络绎不绝。”焦明花自豪地说,自2008年底完成全部回迁以来,西田社区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上下了很多力气。在西田社区服务中心,记者看到社会保障服务、小区物业、医疗保险等8个服务窗口都在一个大厅里,工作人员皆身着白衬衣、黑裤子,俨然外企白领。而社区中心,文化中心内棋牌室、书画室等也一应俱全。而社区中心的室外部分,更是让人大开眼界:一个标准的塑胶跑道,中间足球场是人工草坪,还有几块标准的塑胶篮球场、排球场和门球场以及健身场和儿童乐园等,这样一处占地几十亩的标准室外体育场,在最繁华的市区也难得一见。

  而随着由村民变市民,甄淑美们也享受到了以前根本不敢想的“城里人”生活。焦明花介绍,西田社区居民参加的养老保险为700元及以上档,养老保险缴费时,居民个人缴多少社区就相应补缴多少。焦明花告诉记者,旧村改造时村支部特地预留了100套“老人房”,全部提前装修好,凡是60岁以上家庭条件困难的老人申请批准后可直接入住。

  像西田社区这样井喷式发展的新型社区,写照的是我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主要抓手、城乡统筹明显加快的步伐。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站点1.3万个,40个县(市区)基本实现农村社区化服务与管理全覆盖。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9%,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了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和幸福生活。来源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社区这群“老兵帮大哥”够帅够暖
  • 2023/5/16 9:57:27
  • 老有所养幸福多 老有所为活力足
  • 2022/7/20 10:09:31
  • 陈秀英 甜蜜铺就幸福路
  • 2022/5/5 10:04:00
  • 护理达人分享老年照护经
  • 2021/12/28 10:21:00
  • 杨庆义 活到老 写到老
  • 2021/12/22 10:34:40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