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医
泰安:古稀乡村医生乔贵兰的无悔人生
        正文浏览次数:1326
  2014/12/10 23:34:15    来源:网络媒体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从青春韶华到两鬓飞霜,72岁的她,在赤脚医生的岗位上一干就是51年。51年里,她一双脚,踩过泥、趟过雨、踏过雪;51年里,她一双手,疗过伤、送过老、迎过小。在东平县沙河站镇曾庙村百姓心中,她是悬壶济世、温暖苍生的仁医,用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她,就是泰安市东平县乡村医生乔贵兰。
  “最多时一年接生40多个孩子,没出过任何差错”  “我就是头拉磨的驴。”虽然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但说话依旧嘎嘣脆,做事也干脆利落。5年前,她被儿子从曾庙村接到县城居住,但村里的百姓依旧经常电话联系她,“俺们身体有啥毛病,跟贵兰一说,她就知道,这么些年了,她脑子里装着每一个人的健康表。”村里的乔金霞说。
  1957年,16岁的乔贵兰,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县高中。可贫寒的家境,使她不得不辍学务农。乡公所的干部看她是个人才,就推荐她参加县里的护士训练班。一年后,乔贵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公社医院里当了一名护士。1962年,县里号召青年人支援农村第一线,送医下乡。乔贵兰第一个报了名,回到村里当了一名赤脚医生。这一干就是50多年,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当时,农村生孩子,大多由本村上了年纪的“接生婆”接生,她们没有任何消毒措施,母婴死亡率高。乔贵兰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医学知识,用现代医学造福姐妹们。乔贵兰到了村里后,很快成了村里最受尊敬的人,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乔贵兰接生孩子安全卫生,不收一分钱。从1965年到1985年,20年间,村里的孩子都是她接生的,大人孩子全都平平安安。最多时一年接生40多个孩子,没出过任何差错。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生孩子一律到乡镇以上医院,不允许在村里生。这以后,乔贵兰才轻松了些。但谁家的媳妇怀了孕,还是定期到她这里来看看,让贵兰给摸摸胎位,算算预产期。
  “当医生是个良心活,有钱没钱都要先治好病”。按照当时的规定,在村里接生一个孩子可以收5块钱的劳务费用,但几十年了,乔贵兰一分钱也没收过,还经常给困难人家送饭送衣。“为乡亲们做点事,收了钱心里过意不去。”乔贵兰说。
  2004年冬的一天,本村一个姓曾的妇女,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孩子身体也不好。一天,她来到乔贵兰家说:“贵兰,我浑身发冷。”看着她冻得瑟瑟发抖的样子,乔贵兰二话没说,将她让到屋里,拿了几包感冒药,又给她拿了几件衣服穿。“她没钱,又多病,总得给她看病呀,有钱没钱先看病要紧。”乔贵兰真诚地说。  “干这个是良心活,不能图挣钱。”乔贵兰从没有记过账更没和谁家要过账。直到现在,欠了十年八年的账在她这里多得数不清,乔贵兰也记不清了。但乡亲们忘不了,有了钱就给送来,没有钱见面就说一句:“贵兰,我还欠你的账呢。”有一次,邻村的一个老太太因为大便不畅在一家诊所打了30多天吊针,谁知越打病情越重。没办法,孩子们将她抬到乔贵兰家。“俺娘这病还有治吗,花了1000多了也没治好。”老人孩子一脸的无奈。 “能治好,开点药回去吃了就好了,不是什么大病。”乔贵兰听了病情介绍并为老人做了检查后说。最后,乔贵兰给老人开了3块钱的清热解毒的药片。几天后,老人身体就康复了,高兴得逢人就说:“贵兰是神医呀,花了1000块钱没治好的病,她3块钱就给治好了。”  “贵兰从不开大药方,几十年了,还是用那种配药的方法,一样几片,用裁成方块的纸包起来,一次花不了几块钱,省钱又管用。”提起这事,乡亲们内心里充满了感激。
  “当医生就得不图名利,怕吃苦受累干不好这行” 。在乡村里当赤脚医生苦,病号多,穷人多,条件差,风险大,全靠一副热心肠。“在村里,干了这么多年的医生,贵兰没在谁家喝过一口水,吃过一顿饭。”常来她这看病的刘大爷说。  乔贵兰爱乡亲们,乡亲们也爱她。1997年,镇里实行村卫生室合并,她的诊所被合并到邻村。当镇卫生院的车来接她时,乡亲们一下子涌了上来,不让她走。“不能让贵兰走,她走了,我们一早一晚有个病有个灾的,找谁去。”乡亲们嚷嚷着,不让车开走。前来接乔贵兰的镇卫生院的负责人深受感动,当场答应了乡亲们的请求。乔贵兰的儿女们在县城安家立业后,多次请她到城里去住,乔贵兰都不答应。即使小孙子降生,她也只在县城呆了几天就回村里了。
  母亲的健康幸福是儿女最大的心愿。为了让乔贵兰安心来县城安享晚年,5年前,儿子刘成金专门为母亲开了一家小诊所,希望母亲来管理。拗不过儿子的坚持,乔贵兰专门安排自己的小女儿接手了在村里的小诊所,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曾庙村。  如今,每天早上5点多钟,东平白佛山脚下,总能看到乔贵兰的身影,跟散步的老人聊聊天、讲讲保健知识;7点钟,她回到杭州花园的小诊所,一开门,依旧有众多乡亲等着她看病治疗。 “能帮别人做点事,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说这话时,乔贵兰的笑容淡泊恬静,温暖了哺育自己的这一方大地。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邻居老人生病,她和家人轮班侍候
  • 2016/8/1 16:12:08
  • 台六旬老人在闽读博续写精彩人生
  • 2015/9/28 11:31:26
  • 人生的三道茶
  • 2015/7/15 10:28:53
  • 卢燕:演员要有青春消逝的心理准备
  • 2015/4/30 15:25:45
  • 老年人生感悟
  • 2015/3/25 11:25:38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