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是一名教师,1966年无锡洛社中师毕业后回到鲸塘,在南庄小学任教,毕业前曾独自串联到过南京北京,并在天安门广场接受过毛主席的检阅,眨眼间竟青春不再而退休。天马行空的我终于没能融入麻将扑克大军,而是爱上了刻纸画,学起了刻纸画。
刻纸是以影像做为形象表记的一种艺术手法,它源于原始岩画和商周青铜画等镂刻透空艺术,汉代造纸术诞生后先有剪纸画,后来才发展出了刻纸画。陕西民谣说“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你看,信手拈张树叶就能剪,而且就着阳光能把所剪的图画映到窗纱上观看,多么富有艺术情趣的生活呀,后来的皮影戏就源于此。
我国素有北剪南刻之说,北方以剪为主,淳朴浑厚,豪迈粗放,南方以刻为主,秀丽细腻,柔美明快。田蚕茂盛鱼肥粮足的宜兴,文化生活历来繁荣昌盛,刻纸也不例外,并在明清时期出现过一批职业或半职业的刻纸艺人,作品被大量用于彩灯门窗以及红白喜事装饰贴,遗风至今不绝。我就是在这个氛围中爱上刻纸的。
刻纸手艺多师传徒承,青蓝相推。作品《列宁》《高尔基》等刊登于《真理报》并获苏联文学艺术国家奖的宜兴人芮金富,14岁便跟着老家艺人莫春保学徒了,他2002年谢世后留下的一千多幅珍品,成为宜兴刻纸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材料,他女儿芮柏芝和孙子芮惠敏传承的家庭作坊依然火红。
我的爱好属于老有所玩,当然也就没有拜师学艺。起步其实是在退休前十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几乎不知如何下手,我的刻刀是在反复琢磨试验后采用废旧闹钟发条弹簧制作的。刻板制作更难,经多方打听最后在人家丧葬库亭用纸刻画艺人指点下才得以完成。原来第一步要到山上去取来松树老皮,经晒透并上锅烘干后粉碎,用米粉筛滤去粗头。第二步取来羊油炼熬,除去杂质肉渣,再将松树粉倒入拌匀。第三步则将拌匀的松粉膏倒进预先制成的有底木框中刮平冷却。这样做出来的刻板软中带硬硬中有软才适合刻纸用,我用的刻板大小约25*30公分左右,深不足2公分。
我没有直接下刀勾刻图画的本领,所以我需要一张母本,我自己没水平画母本,也没有哪位美术家给提供,怎么办?办法只有自己制作,自己画和自己制作不同,自己画要有一定的美术造诣,自己制作则可以将现成的画描下来。我先是将农村民居的砖窗描下来练刻,因为砖窗图案或圆或方线条简单易画易刻。有了基础后开始画人物,先找来书上的人物画,用九宫格方式放大复制成我所需要的母本,包括要进行适合我刻纸的加工,这项工作看起来繁杂,但舍此没有捷径。人物画有白描和素描,白描适于阳刻,素描适于阴刻。退休前我购得一套水浒连环画,退休后逐将里面的108将人物一一在复印机上进行放大性复印,然后复制并为他们配制了三十余种背景,这些背景就是我根据砖窗图案创作出来的。这组水浒人物刻纸,从制作母本到刻划装裱,我前后用了三年时间。后来我又刻成了红楼梦人物、十二生肖、生肖百字图和周穆王八骏御马图等,我的红宣纸纸刻作品分赠亲朋好友,均获得惊叹称赞。我在东氿广场看到有九龙壁画,就用相机拍下来,先复印再复制,开始拍摄不行,因为距离与角度关系,分开拍摄的图案大小不一拼不起来,这样反复试验终于成功。从八骏到九龙,我开始了大型纸刻的尝试。
既已来之则安之,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爱上了刻纸,我就要将刻纸进行到底,而且艺术上要精益求精。下一步将关注一下我们家乡,要将宜兴的山水人文搬到我的刻纸里来。将来如能出版一本刻纸作品集,则老有所学,学有得焉,老有所乐,乐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