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庆军老人雕刻的2米长的龙头杖 (记者 陈旭东 摄)
湘潭在线9月6日讯(湘潭晚报记者 赵明)年过七旬,很多人不是在家含饴弄孙,便是坐在摇椅上,安享静默时光。而湘潭县易俗河镇74岁的王庆军,可不愿过这样“安分”的晚年。他手上的刀,一天都没停过……
9月4日,我们慕名拜访老人。一进门,满屋子的木雕、竹雕让我们眼花缭乱,最让人称奇的是一支高1.8米、重约25斤的龙头杖。
最钟爱的作品——龙头杖
王庆军搬出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龙头杖一出,威风八面。老人还特意在龙头上挂了彩绸,以凸显这件作品在自己心头的地位。
龙头杖龙头部分威武肃穆,是“Y”型的茶籽树雕刻而成。微张的龙嘴里饱含圆珠,“龙眼”炯炯有神,“龙牙”也栩栩如生。
说起龙头杖的来历,老人掩着嘴笑了,“算是无心之作。”龙头杖分龙头和杖身两部分,杖身是一根缠绕扭曲的树枝。起初,有人送给王庆军这根树枝,遒劲扭转的造型颇得他的欢心,也激发了老人创作灵感。“1.8米的长度,得配个龙头才威风。”半个月后,他在射埠镇找到了一根“分叉”的茶籽树干。“叉开的部分正好可以做龙角。”第一眼看到那根茶籽树干,王庆军就知道自己要找的“龙头”终于找到了。拿到树干,王庆军废寝忘食地精雕了十多天,龙头和杖身合体,龙头杖成。尔后,这件龙头杖便成了他的镇家之宝。
无师自通,大器晚成
王庆军读过两年私塾,念过六年洋学堂,在那个年代也算得上一个“知识分子”。老人以前是帮人刻墓碑的,有一手精湛的刻碑手艺。十多年前,他偶然接触木雕,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六十多岁高龄,几乎从零开始尝试学习,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如今,只要能下刀的东西,我都能刻画了。”
在王庆军的房间里,各类雕刻作品随处可见。雕刻的图案也五花八门,孔圣人、观音像、荷花、小桥流水等等。
雕刻是个精细活,王庆军说,在动刀前,都在脑海里打好腹稿,“突出和暗面的分布都有讲究,雕刻最讲究的就是明暗处理,不然立体感出不来。”
精雕细琢后,为让立体感更凸显,他还要用墨汁在细节上加工,“有些只要淡淡的水墨点缀,边角就需要浓墨勾画,用来区分边界。”
“我的生活很丰富精彩”
大器晚成的王庆军成为了易俗河镇当地的一个名人,拥有一批“粉丝”。他的作品累计有200多件,不少“粉丝”想高价求购,但都被王庆军婉拒了,“我想留着这些给子孙。”
留下金钱给子孙,世俗而不长久,王庆军要把倾注心血的雕刻作品当传家宝传给子孙,他认为意义非凡,还能长久流传。
“莫搞错了,我不是只一心扑在雕刻上,我的晚年生活还蛮丰富的。”王庆军俨然一副老顽童模样。晚餐过后,他会带上“小蜜蜂”扩音设备去白石广场唱山歌,闲暇时还常在家写几句小诗,“我最近在写禁毒禁赌的诗,写好后再给你们看。”他家的阳台上,也被各种繁密的花草覆盖。老人说,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这样的晚年生活让他感觉充实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