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首席记者 王艳伟
67岁的路永信经常北京、石家庄两处跑。到北京是为女儿看孩子。在北京的时候,他经常抽空跑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和鲁迅文学院听讲座、看文学书;回到石家庄,他每周都要到河北省老年大学上文学课、并不时找文友交流切磋。忙忙碌碌的路永信不觉得累,因为他找到了“后半生”的新追求——文学创作。
路永信是2001年从石家庄市阀门一厂退休的,退休前他是单位的副总工程师。路永信上中学时,一直认为学文科最没出息,以至于偏科严重,没有学好语文。高考时,路永信的语文成绩只有40多分,可他硬是凭着特别优异的数理化成绩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录取。
路永信开始文学创作缘于对父亲的感恩和思念。路永信的父亲是个普通的农民,可他凭着自己的执著和辛勤,把几个儿女全部培养成才。退休后,路永信想为父亲写本传记。但文学功底差让他的写作非常吃力。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2004年路永信上了省老年大学文学班。在老师陈国伟的指导下,路永信将写作方向改为以父亲为原型的长篇小说创作。
2008年8月,路永信43万字的长篇小说《小院春秋》正式出版。小说以简练优美的语言、紧凑的结构、动人的情节受到好评,被人们传阅。
“文学创作给我带来了一种别样的满足和愉悦,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路永信说,通过写作自己的心态变了,刚退休时眼中的“世界末日”变成了“夕阳无限好”。此后,他除了从课堂上学,在书本中学,向同学学,还买来《小说选刊》、《小说月刊》、《十月》、《芳草》等文学期刊,一头钻进了文学的浩瀚海洋。近十年来,路永信先后有几十篇散文和短篇小说在报刊上发表。前不久,他还创作完成了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短剧《冰清玉洁》。现在的路永信,已经是石家庄市作协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
去年,路永信给自己80多岁的中学语文老师带去了一本《小院春秋》,老师读了惊喜不已,连连说没想到。
一个当年的语文差生,怎么能写出这么多优秀感人的作品呢?路永信的体会有三点:一是要踏实学习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看人家是怎么把握情节的,怎么运用语言的;二是要写真正感动自己的事和人。有真情实感,写出来才能感动别人;三是语言尽量口语化,用短句,说出来的话不做作、不罗嗦,人们看着才不累。
路永信说,每位老年人,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总有很多挥之不去的东西可以写,但是不少人因为年龄大了,没有写作基础,就退缩了。路永信鼓励大家:想写作,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去写了,你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彩和乐趣。
接下来,路永信还计划创作两部长篇小说,他也希望自己的《小院春秋》能被改编成电视剧,让更多的人感受父辈的执著和坚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