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父亲刘金英退休已有四个年头了。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都担心忙碌了四十多年的老人适应不了离岗的生活,可没想到老父亲的生活比上班时还要充实。采访、写作、拍照、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天天忙的不亦乐乎。时间久了,老父亲的身边就聚集了一批“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老人们。看着老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那股精气神,有时候真令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感到羡慕和钦佩。现在我就给大伙介绍几位,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帮神采奕奕的老人们。
付出型的张玉峰老人。今年七十五岁的张玉峰老人,原是县体委主任。从事了五十年体育工作的他,退休后怎么也放不下心中的那份体育情结,决心用自己的特长继续为体育工作做点什么。经过多日观察,老人决定把位于县城中心的体育场运用起来,建立起一个全民健身中心。开始的时候场地坑坑洼洼,老人就多方寻求单位帮忙硬化了场地;没有活动用电,老人就从自己家中引出了电源,并自费买来了音响等设备。每天晚饭过后,老人准时来到体育场为人们播放舞曲。为了吸引更多的群众,老人又千方百计从外地引进了健身球、大秧歌、街舞、太极拳等活动项目。在老人的带动下,现在的体育场真正成了一个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中心,上至八十老叟,下至三岁儿童,都尽情享受着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张老还多次带领老年健身球队、太极拳队参加省市比赛,并获得很多奖项。十多年来,无论炎炎酷暑还是三九寒冬,老人每晚都准时来到体育场义务为健身群众播放音乐,搞好服务,成为我们这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索取型的老父亲刘金英。老父亲从事了四十多年的新闻工作,当了一辈子的“土记者”,有上百万字的稿件在各类报刊发表。父亲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没能进大学系统研读经史一直是他最大的遗憾。退休后的老父亲摆脱了繁忙的工作,如愿投入到经史研读中。他首先从我们县的史料研究开始,查书、走访、搜集、整理,把我们县上千年的历史翻腾了一遍又一遍,记录整理了十几万字的史料笔记,还选出了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在许多报刊发表,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老父亲只要听说谁有相关历史资料,就会千方百计地借来研究;听说哪儿又挖出了墓志铭,他也会跑去看个究竟。2008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千年古县——武强》的时候,父亲作为当地的文史专家接受了采访。后来在央视十套节目播出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侃侃而谈的父亲,武强的历史仿佛都装在了他的心中。为了更好的工作,老父亲还动手学起了电脑。不断地索取知识,不但圆了老父亲的梦想,而且使他的晚年生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为了奖励他的特殊贡献,老父亲年年被县里评为先进。
爱“较真儿”的王长青老人。王长青老人退休前是一个好兽医,退休后回到了农村老家。他一边继续利用自己的老本行为乡亲们服务,一边积极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老人爱写作,但发表的都是一些不大的“豆腐块儿”,即使这样老人也是一丝不苟,乐此不疲。老人爱看报纸,天生爱较真儿的老人看报也看出了名堂,曾经被市报评为“读报之星”,并奖给了他一个数码相机,这更给老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邻村成立了一所老年学校,王长青老人第一批就报名入了学。在老年学校里他不但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友,还学到了一些办学之道。2008年春天,在上级的支持下,老人在自己村也办起了老年学校,使当地农村的一些老头老太太也有机会进学校学习。在街上,常看到王长青老人身穿一套雪白的练功服,一手拿着一把剑,一手拿着照相机,肩上斜挎着一个过时的黑皮包。他肯定又是去找人切磋他的太极剑了,爱好新闻的他还会时不时地记录下一些见闻,拍上一组照片,然后写成文章发往各种报刊。前些天从《衡水日报》看到老人谈当好通讯报道员的文章,又听说老人被一家省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虽久未谋面,但可以肯定老人的生活必定更加精彩了。
常见到一些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后,无所事事,沉湎于麻将纸牌;也常听到一些老人感慨地说自己的生活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其实不然,离开了工作岗位,没有了公务缠身,退休后的生活应该成为老人们生命中的第二个青春,老人们真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多参加社会活动,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尽量丰富,也为社会发挥更多的余热。
河北省武强县电视台 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