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为
愚公移坡 双流83岁老人用47年将陡坡变通途
        正文浏览次数:279
  2014/12/10 23:29:2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朱少清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将他身旁的斜坡凿低了将近三米

朱少清走在自己开凿培护的路上

路旁的排水沟是朱少清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

 

  朱少清是双流县胜利镇白塔村人,已经83岁。1966年,他和村民修了一条长约1公里的山路,从牧马山顶到山脚与花源镇相连的地界。此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为了让这条路更安全,更好走,他不断地将道路拓宽,将陡坡变缓,让路更好走,让过往的行人更安全。
  半个世纪里,路越修越多,越修越好。朱少清也越来越老,走在他开凿和维护的路上的人由多变少。但朱少清凿路护路的行为,却像最初一样,从未改变。
  近半个世纪 陡坡变通途
  2月19日下午3点,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在木马山顶一栋老旧的瓦房内见到了朱少清。他正在屋檐下坐着,正将废弃的塑料桶底粘起来,准备用它来做鸡的食槽。
  了解到记者来意后,老人领着记者,从牧马山顶,沿着他开的山路,一路走去。
  这是条泥路,路面间或有一些鹅卵石,两侧的排水沟锄头挖过的痕迹还很新,排水沟的边上长满了茅草,不时有骑摩托车或者步行的人行色匆匆地经过这条路。
  朱少清说,这条路修建于1966年,那时,他还是白塔村的支书,发动群众修了这条路。此后,他便义务担负起来道路的改建和维护。
  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条路方便了附近花源镇、胜利镇、黄甲镇、黄水镇居民的来往。即使是2002年后,村村都通了水泥路,这条路依然是花源镇通往胜利镇的捷径,方便着骑摩托车和步行的人们。
  现在人们所看到的路已经改过三次道了。朱少清说,道路修好后,由于坡度太陡,五黄六月的时候下大雨,路很快就被冲成了一条水沟。见此情景,他便将道路向旁边改建,将坡度改缓,原来的道路则成了排水沟。
  道路延伸到山脚时,要经过一个陡坡,陡坡的旁边有一条小河。
  原来的道路靠着河,顺着坡势而建,路的坡度大。走起来不方便,不太安全。曾经有人从斜坡处滑到了河里。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朱少清将道路向坡内改建,弯曲到山脚,减缓了坡度,也更加安全。山坡上,还能看见凿子凿过的痕迹,有些年代久远的已经长了青苔,表面的石头也已经风化。道路经过的山坡,比其他地方矮了将近三米。
  朱少清告诉记者,这条路都是他自己空闲时间用锄头和凿子开出来的,一有空就去修整道路,清理排水沟。
  “我常听收音机,听说有的人捐钱,捐物。我没得钱捐,就花时间修修路,培护一下,有个啥子嘛。”朱少清说。
  朱少清的孙子朱军还记得,在自己小的时候,常常被叫出来,帮着修路护路。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有了孩子,早就远离了修路护路的日子。但爷爷还在一直坚持着,很不容易。
  朱军觉得老人这样长久的坚持很不容易,很自豪。
  老人的生活:种地、养鸡、卖菜
  四十七年已经过去,当时一起修的路老早就淹没在蔓延的荒草里。取而代之的是水泥马路,连接起各个村落。
  但朱少清还是坚持着培护九倒拐这条路,他说这是从花源镇到胜利镇的捷径,这条路的畅通,会让那些走路和骑车的更方便。
  朱少清的老伴在三年前去世了,他现在一个人住在山上。
  三个儿子曾想把他接到镇上住。但老人说什么也不愿意,坚持要住在老房子里,干点农活。他说干农活是一种锻炼,能让自己身体更健康,活得更长。
  朱少清说,自己每天能吃一斤米,还能挑一百多斤种的担子。
  朱少清种了将近一亩多的地,去年收了将近两千多斤的红苕,自己挑了二十多担。现在地里种着一些蔬菜,油菜和胡豆。
  油菜和胡豆长得并不好,老人说这是因为今年天干。
  朱军告诉记者,老人一直闲不住,不愿意呆在镇上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每个月领着1500元的社保金,还要种菜,卖菜。
  在旁人看来,朱少清是有福不会享。但老人并不这么看。
  “啥子是福,福就是能够自立。”朱少清说,“能够自己做饭自己吃,自己挣钱自己花,这就算是福了。”

责任编辑:李璠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62岁“女愚公”将山路变“坦途”
  • 2015/2/9 15:31:02
  • 打造农村连片养老新模式
  • 2014/12/10 23:37:06
  • 南京1位老人过百岁生日 上百名街坊“蹭”寿面
  • 2014/12/10 23:37:05
  • 洛南91岁老寿星晒幸福
  • 2014/12/10 23:37:04
  • 天冷了,两年“娘”一起伺候
  • 2014/12/10 23:37:03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