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的雨季比往年来得早。7月28日,天刚放亮,宝坻区大钟庄镇岳家楼村82岁的张伦就扛着锄头和篮子,来到村东北一条被雨水冲得坑坑洼洼的土路上。
老人先用锄头平了平路,然后又从路边20多米远的地方取土,用篮子一趟一趟地运,把坑垫平了,再用脚踩实。汗水从长满皱纹的脸上一滴一滴往下淌……
30多年来,张伦从决定义务修路那天起,一直没中断过。村里大多数人对他表示敬佩,但也有个别人说闲话,“整个一个闲着没事干的傻子”。
在儿女眼中,张伦是个“倔老头”——“父亲认准的事情是一定要干的,谁劝也不管用。”张伦每年差不多都要添置两件“家当”,一把锄头、一把铁锨,至今已经用坏几十把。
张伦的儿子张春青回忆,“七年前,一场大雨过后,父亲一大早就扛着铁锨出门了。到了田边的路上,可能是心里太着急了,眼睛盯着坑里,被放在地上的铁锨绊倒了,腿被铁锨划了一条大口子,在医院缝了十几针。还没歇多少日子,伤一好,他又偷偷扛着锄头、铁锨修路去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张伦担任生产队副队长,在带领村民种田的同时,看到桥坏了、路损了,就组织大家一起修。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组织村民义务修路不容易了,看着坑坑洼洼的路,张伦心里很不好受,就自己每天扛着锄头或铁锨去修路。时间长了,多多少少会耽误自家的农活儿。“修路是做好事,我们就多干点儿活儿,支持他。”家里人说。
对于修路的意义,张伦没有什么大道理,只记住了老一辈人常讲的话“修桥补路,积德造福”。30多年义务修路,张伦的身影成了岳家楼一带特有的风景。54岁的村支书张建忠说:“我上小学时就见过张大爷修木桥。那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把大道北桥给震坏了,张大爷自己找来厚木板给修好了。孩子上学、大人上班都安全多了。”
如今交通条件改善了,一些乡村路变成了柏油路,但张伦的修路任务仍在延伸。“虽然我80多岁了,但我的身体还好,我还要一直干下去,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张伦对自己认准的事情特别自信。
新报记者 劳韵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