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津网讯 城市快报记者 韩爱青 通讯员 李智 即时播报 今日(7月28日),天津市宝坻区高家庄镇西河务一村每家每户都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西河务村史》,这10万多字的村史是本村76岁的村民刘景玉历时两年编写而成的。
西河务村在宝坻区城区北部的鲍丘河畔,始建于公元940年五代十国时期,原名“席河务”,又名“齐家府”,清光绪年间改名“西河务村”。西河务村原是一个行政村,1983年划分为4个村,4个村相互交叉,没有严格的界限。现有常住户749户,总人口2730人。西河务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却没有一篇完整的文字记载。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也是为了让西河务村的村民们永远记住先人们,记住这块热土,并了解她的发展变化,村民刘景玉决定编写一部村史。
刘景玉曾在天津农学院农学系学习三年,当过会计,做过秘书,先后在县农林局、县委农村工作部、公社、化肥厂任职,后在县气象局(站)退休。退休后他开过小工厂、小作坊。随着年纪增高,他退出繁忙,赋闲在家。可他闲不住,跑到书店买来很多书:历史文献、人物传记、唐诗宋词等。看完《金史》、《辽史》、《宋史》、《二十四史》。看到家乡这几年的发展变化,刘景玉萌发了写村史的想法,谱写今日村庄的繁荣昌盛,记录村庄沧桑古今的历史跨越。
2010年年初,他开始了写村史的准备工作。第一件事是筹划,以历史为脉络,分成“建置”、“历史概况”、“党政组织沿革”、“自然地理”、“经济资源”、“文卫福利”、“军旅精英”、“村风民俗” 八大章节,每个大章节又分成几个小节。再根据提纲分块儿采访、搜集材料。他查阅了《宝坻县志》、《宝坻文史资料》等10几种500多本书籍材料,走访过10多个村庄,采访过上百人次。尤其是村里上了年岁的老人,他和他们聊天,挖掘过去的故事,回到家把了解的情况记下来,然后再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尤其是冬天他住在城里的儿子家,只要想到需要了解的内容,他立马骑上自行车顶风冒雪也要回到村里找人采访。“幸亏自己以前上班时写过很多材料,写起村史来才没觉得手忙脚乱。但有时候也会写重了、写乱了,就得重写。为了使材料详实准确,在写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充实、发现,再采访、再搜集。这期间也确实遇到和克服过许多困难,特别是组织材料,但毕竟是自己愿意做的,也不觉得多么辛苦。”刘大爷说。
两年时间过去了,刘大爷的稿纸用去了2000多张,修改三四次。老人的举动得到了全家人的大力支持,儿媳负责打字排版,儿子负责联系印刷出版,天津美院毕业的孙女负责美编。再经过几次编审校对,《西河务村史》最终得以印刷出版。
“知史可鉴古今、知荣辱、励后人!”刘大爷希望通过所记录的村庄发展变迁的时代印记、勤劳朴实的村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出的诸多动人故事,激励后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在此之前,刘大爷还曾搜集整理出版过《家书》、《宝坻历代战争纪事》、《宝坻抗日先锋》三本书。与人合作整理出版过《宝坻民间故事选》4集、《谈古论今话宝坻》、《宝坻古今名人录》、《千年古刹广济寺》等8本书,达一百多万字。
责任编辑:杨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