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着一些年轻人出国留学或移居国外,出现了与子女相隔遥远的“留守老人”群体。不同于城乡迁徙所导致的空巢现象,这一群体面对的是更远的距离、更大的文化差异和更难填补的思念。但越来越多留守老人不断给自己解压,让空巢生活充实。
迎接空巢适应留守生活
58岁的周华平是长沙某医院的医生。2007年,女儿前往米兰读博士研究生,到今年,女儿已在外12年。
“一开始非常想念孩子,不知道每天回家该干些什么。”后来,周华平学会了视频聊天,每天最大的期待就是等女儿跟她在网上视频。现在,为了让女儿少操心,周华平每天早上前往公园散步、打太极,平时带着老伴到处溜达。下班后,她爱刷新朋友圈,因为微信可以快速知道女儿的消息。
女儿希望父母出国,却遭到了两老的拒绝,“亲戚朋友都在这边,去到那边,你眼望我眼,没意思。”周华平和老伴爱热闹,“想过两年退休后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去国内各个景点走走玩玩。”
选择候鸟式越洋探亲
许多像周华平一样的空巢老人不愿意出国生活。60岁的浦女士就是其中一位。4年前,女儿陪孩子去了加拿大读书。2017年,浦女士曾去加拿大与女儿小聚。语言、文化障碍加上东西方、两代人生活习惯差别难以调和,在加拿大住了不到一个月,周华平就坚决要求回国。
跨越大洋,飞来飞去花费巨大。浦女士说,虽然退休金都花在路费上了,但她从未想过跟着女儿移居国外。浦女士现在把自己比成“候鸟”,想孙子了就飞过去,在那边住腻了就飞回来。
鼓励孩子出国追梦
胡老太是常德某高校退休教师,她曾劝儿子留在国内,劝不住,也不好再挽留。
胡老太与小区20多位空巢父母建起微信群。每天吃完晚饭,胡老太就在群里邀大家前往公园跳舞。“孩子在国外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我在国内也有自己的朋友和活动。”平日,胡老太经常在群里聊天,还与其他人一起学做菜、绣十字绣、打羽毛球,将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
“养儿防老这个观念在不断更新。”胡老太说,年轻人前往外地或国外,是在追求梦想,我们做父母的要积极看待这一问题。“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对子女不要过分牵挂、担忧,给孩子以空间。”“做父母的终究要放手,子女的离开也是我们独立的机会。”胡老太的老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