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湖南卫视热门综艺《我们的师父》中,四位徒弟跟随师父牛犇同吃同住三天两晚。84岁的著名演员牛犇被曝光住老年公寓,成为网络热搜话题。更有网友八卦,其实牛犇住的养老公寓价格不菲,采取的是会员卡费+年费制,光办会员卡的资金门槛就是上百万,每年还要交几万元年费。有人因此感慨“住不起!”
如果单从费用来看,牛犇入住养老机构着实给人以“享受”之感,让人“羡慕嫉妒恨”一点都不奇怪,但无论是作为公众人物还是就牛犇的本意而言,其养老生活曝光于众,显然并不是要激起人们对高端养老机构消费水平的关注,而在于获得外界对其生活方式的认可与尊重。
事实上,名人入住养老院并不鲜见。几年前,媒体即报道,知名学者钱理群、法学家江平等“高知”都在晚年时选择了入住养老机构。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老年人似乎只有跟儿女一起生活,才叫安享晚年,更有不少老人对入住养老机构充满抗拒,即使儿女工作忙,他们也宁愿雇保姆或看护,视养老院、敬老院为畏途,认为入住养老机构就意味着“子女不孝”,“晚景凄凉”。从这个意义上讲,牛犇等名人入住养老机构所表现出来的率性洒脱,对普罗大众而言堪称榜样。
当然,或许有人会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住得起如此条件优越的养老机构,我国更为普遍的现实是很多老人不得不为了入住价格实惠的公办养老机构而等待轮候。但也应该看到,在老龄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已在不断完善,无论是公办养老机构,还是民办养老机构,整个价格体系与服务水平日趋匹配,相关监管与评价机制也业已形成。那么,对于选择何种规模以及何种价格水平的养老机构,老年人已日渐理性。对很多人而言,能否获得更加优质的晚年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否放下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成见,以从容、快乐的心态迎接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