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漂敢于尝鲜才有新生活
正文浏览次数:507
新城漂:面临适应和养老两大问题
在外人眼里,“新城漂”最引人注目的点就是“拆迁”二字,因为拆迁而富有,因为拆迁而换了个崭新生活。但是,外人很难理解“新城漂”心里的忧虑,适应新环境需要时间,此前预备好的养老计划也得从头做起,这些都不是金钱能够换来的。
贵州省贵阳市58岁的刘德顺是位“洗脚进城”的新城漂,他最担忧的就是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拆迁之前,刘德顺计划自己的下半辈子靠土地养活。可如今土地被政府征收,儿子有钱了浮躁,自己又做不成农民了,靠拆迁款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就像‘慢性死亡’一样”。湖南长沙湘江世纪城62岁的陈爱莲也是一位“洗脚进城”的新城漂,但她选择积极地再造自己的新生活。她名下的房产除了自居,其余全部拿去出租,“我不愿只做包租婆,租户怎么用我都会提前打听,遇见有兴趣的事业,我还愿意减租入股,就为尝试一些新事物”。
海南省三亚市68岁的姚春梅则属于“城转郊”的新城漂。多年前,姚春梅在吉林长春的老宅被征收,在与老伴到三亚度假时,因喜欢当地的气候,她就从拆迁款中拿出一部分在三亚买房生活。初来海南,为了拉近邻里关系,擅长白案的姚春梅包制了特色水饺,主动上门给邻里试味,赢得邻居好感。由于手艺精湛,姚春梅和老伴还在当地开了一家东北菜馆,菜馆后来还成了老乡们来这度假的聚集地。
专家:从制度、心理层面解忧
针对“洗脚进城”以及“城转郊”两种不同类型的新城漂,专家认为应从制度及心理两方面帮助其适应新生活。
中南大学心理学教授郭平认为,“洗脚进城”的新城漂对新生活的不适应,来自于失地后对未知的恐慌,以及对原有生活的固化思维,“一是自卑,怕融入不了社会;二是原有依靠土地耕种赡养的模式被打破,担心养老无所依靠”。郭平建议这部分人,需要善于发现新环境带来的便利及收获,而不是一味沉浸旧我,“还可以多了解别的养老模式的好处,如报名参加旅游,享受旅行养老的快乐,去养老院试住,感受养老机构专业的服务”。对于“城转郊”的新城漂们,郭平建议他们要放下身份以平常心面对生活,发掘新的乐趣点。
国家行政学院邱霈恩教授还表示,城市社区管理与相关的养老制度在设计上还要考虑到“失地老人”的养老诉求,他建议一方面要对失地农村老人实行“先保后征、刚性投保”的养老保险办法,另一方面要着手改变农民养老“只交给土地和家庭”的传统模式,鼓励发展更多适应失地农村老人的养老模式。
社区工作者:找准渠道融入新生活
“无论是‘洗脚进城’还是‘城转郊’,对新城漂来说,找到融入新生活的方法和渠道才是最关键的。”深圳市福田区海星文化义工队负责人卜凌娜对本报记者说,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社区工作经验,她建议新城漂不妨参考以下步骤来开始新生活:首先,学习一项新事物。如报名参加老年大学或社区兴趣小组,在掌握新技能的同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圈子。其次,可以利用自己的所长来赢得邻里好感,如主动邀请邻里品尝自己的拿手菜,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最后,充分运用好社区这个纽带,积极报名参加社区活动,融入社区居民集体之中,根据自己特长义务服务社区。
(责任编辑:lch)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