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养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敬
        正文浏览次数:907
  2015/2/3 10:15:10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失的时间算进来的。”这是一个儿子对病危父亲的喊话,出自《中国青年报》7月30日的一则报道。华中科技大学的贺雪峰教授多年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起,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触目惊心”,有的村庄“几乎没有正常死亡的老人”。

       报道和调查中,类似的事例并不少见。老人自杀不再有伦理道德的阻碍,只剩下纯粹的利益计算,当你已经老到无法创造更多的价值,自杀就成了最经济的选择。在一定的村社共同体内,它甚至成为一种新的道德标准,赖着不死反而成为不道德。可以说,尊老敬老、养儿防老等传统道德,在这些地方已经崩坏。

       如果据此给农村地区冠以落后、愚昧、势利等判断,是不公正的。厌老情绪,敬老道德的弱化,其实是种整体的社会现象。比如城市里这几年持续讨论的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问题,老年人的公共娱乐休闲问题,公共空间对老年人的辅助问题,等等。

       老从来都是一件不经济的事,身体的脆弱,劳动能力的减退和丧失,人类自古就对老抱有本能的恐惧。但在历史上,老人在其他领域的权威和作用,抵消了这种恐惧,维持着老人的社会地位。比如老人是知识和经济的传承者,共同体内矛盾的裁判者。然而,现代社会让这一切都变化了,人们习得经验知识,判断是非,不需要再依靠老者。老人几乎完全处于无权状态。

       经济和权力关系社会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容否认。但人的生命和价值,并不因此来计算。必须有强大的道德观念,与之进行对抗,人类和社会才不至于重新沉沦到野蛮状态。我们诚然需要有完善的养老设施和机制,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但仅此是不够的。人并非活得衣食无忧就好,老人也同样需要尊严、社会认同和尊重。我们必须同时考虑老有所敬的问题,在伦理道德上给厌老嫌老弃老者以良心压力。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邻居老人生病,她和家人轮班侍候
  • 2016/8/1 16:12:08
  • 失智老人,愿你被世界温柔相待
  • 2016/7/22 14:05:39
  • 罹癌老军医治愈4000穷乡亲
  • 2016/7/19 19:06:48
  • 八旬老太成了健美明星
  • 2016/7/19 19:04:43
  •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20年
  • 2015/11/6 13:56:05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