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静冬/文 通讯员 胡琳泊/图
48年的日日夜夜,吃喝拉撒睡他是躺在家中土炕上度过的。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的他,却丝毫没有瘫痪多年的萎靡神色。他说,之所以能够活到现在,是因为遇到了一位“天底下最好的嫂子”杜玉茹。叫声“嫂娘”,他已是泪如泉涌(本报2010年12月5日曾报道)。2011年春,杜玉茹荣登“中国好人”榜。如今,她除了照顾小叔子,还走上讲台向乡亲们讲起她多年的信念———好人有好报。
“嫂娘,我们来帮你!”
在迁安市上庄乡上庄村,“嫂娘”杜玉茹家的房子是“全村最破旧的”。而就是那3间建于1961年的老房子,却上演着已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真情故事。“别看这个家简陋寒酸,但总能让人感到暖乎乎的。”村民们都知道,这个家这么多年的所有积蓄,几乎都用在了小叔子杜春风多年的求医问药上。1963年,杜玉茹刚过门不久,小叔子就因严重的类风湿病瘫痪在床。从此,端屎端尿、擦擦洗洗,嫂子把照顾小叔子的担子挑了起来,一挑就是48年。“嫂娘”的故事,如涓涓细流,平静而甘洌。多年来,外界很少有人知道。直到本报2010年12月报道之后,“嫂娘”的故事才逐渐传播开来。
2011年4月,“嫂娘”杜玉茹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一下子,“嫂娘”的故事在当地家喻户晓,69岁的杜玉茹成了乡亲们学习的样板儿。
6月16日上午,迁安四通爱心基金的创办人刘晓奎,专程带着大米、白面、电磁炉等生活用品来到上庄乡看望杜玉茹,并送上1万元爱心基金。
6月底,杜玉茹代表河北省“孝老爱亲”典型参加了由中央文明办主办、在石家庄市举行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的好人现场交流活动。
8月初,迁安市民政局、慈善协会在了解到杜玉茹为照顾小叔子杜春风无力修房的情况后,为她送去了5000元的住房修缮款。之后,市委宣传部送来了2000元慰问金。8月15日,迁安市民政局、慈善协会又为杜玉茹送去一张价值17000元的智能化机械保姆家庭护理床。“眼下家里最贵重的就是小叔子的护理床,既可升降,又能遥控操作,减轻了我的好多家务负担。这个‘大件儿’忒顶用了!”对于社会各界的关注,杜玉茹充满感激,“我觉得,我就是做了一个农村妇女最本分的事儿,没想到收到了这么多的荣誉和支持。”
如今,杜玉茹仍然是每逢集日就去摆摊。“每次能挣六七十元,给小叔子买药治病,哪天也离不了钱啊!”杜玉茹说,再苦再累,她也要把小叔子护理好。现在有了大伙的帮助,她心里更有底了。
48年大爱像本德育书
“嫂娘”今年69岁了,小叔子63岁。“谁摊上这样的事儿都会这样”,嫂子杜玉茹跟记者说话,语气平静得像在说别人家的事,手里把刚刚洗好的小褥单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小叔子的枕头旁边。“无论多脏多臭,嫂子从没嫌弃过!”小叔子杜春风躺在床上,他记不清嫂子给他洗过多少次粘满屎尿的褥单子,但他能清楚地描述,嫂子头上的白发和手上的老茧是怎么一天天长出来的。
村民说,杜玉茹是个苦命的女人。结婚时,公公和婆婆都患有很重的肺气肿,没多久,小叔子就因类风湿病瘫痪了,老伴2009年又得了脑血栓。多年来,杜玉茹既要照料好病人,又要操持家务。
为了给公婆和小叔子治病,杜玉茹几乎借遍了全村的每一户。无奈之下,她忍痛扒掉了猪圈棚,卖钱后给小叔子买药治病。1968年,小叔子病情加重,杜玉茹含泪卖掉了3间房为小叔子筹措医疗费。直到1985年,杜玉茹一家承包了村里的果园,经过几年起早贪黑的忙碌,终于还清了欠款,小叔子的病情也趋于稳定,但每日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仍不是件轻松事儿。
类风湿病人冬怕冷,夏怕热,杜玉茹就为小叔子安装了土暖气和电风扇,夏天烧火做饭全在自己住的东屋,冬天全在杜春风的西屋,因此杜玉茹和丈夫住的东屋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但杜春风的屋里却是冬暖夏凉。
因为常年瘫痪在床,杜春风的消化功能紊乱,经常拉稀闹肚子。端屎端尿成了杜玉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务之一,有时一天要十几次,最糟糕的时候,屎尿会溅她一脸。面对常年瘫痪的小叔子,杜玉茹早已没有那么多的男女忌讳。有一次,杜玉茹的腰扭伤了,照顾杜春风不方便了。那段时间,她就搬到了小叔子的屋子住。叔嫂睡在同一铺炕上,嫂子在炕头,小叔子在炕梢。夜里,小叔子喊拉屎,嫂子赶紧递上大便器。
48年,对于一个瘫痪病人来说,是多么的漫长,杜春风都不敢想他是怎么熬过来的,“要是没嫂子的照顾,我可能早就没有今天了。”
每场报告都似一场春雨
“杜玉茹的故事,正是一本活生生的德育教科书啊。”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迁安人眼前一亮,经有关领导再三动员,没有上过讲台更没有发过言的杜玉茹被请了出来。迁安市文明办专门组织了“杜玉茹事迹巡回报告会”,在当地19个乡镇隆重展开。“1968年,我们含泪卖掉了3间房,卖了800元当医疗费为小叔子治病,全家8口就挤在了婆婆的3间房里。”“我既要照料病人,带好小叔小姑,又要操持家务,每天做针线活一直到深夜。”没有华丽的语言,杜玉茹用朴实的大白话介绍着自己的生活点滴。“2008年,我又摔了一跤,大夫说是陈旧性骨折,要卧床休息一个月。我病了,但是小叔子不能没人管啊,我就搬到了西屋和小叔子一块儿住,每天爬着为他接屎接尿、换药、擦后背,我的病没有养好,现在只能佝偻着走路。”讲到动情处,台下已有听众抹眼泪。
不难想像,接屎接尿气味很难闻,何况这一闻就是48年,杜玉茹坦言,一开始自己也不习惯,每次都要长憋一口气,不敢呼吸。尽管如此,也常常让她吃饭时没有胃口。后来,她常常安慰自己,“心里干净了,什么也就不脏了。”无论春夏秋冬,清洗小叔子弄脏的被褥成了一项繁重的家务,这让杜玉茹的手臂要比一般家庭妇女的力气大好多,手掌上的老茧也厚好多。“人的命天注定,抱怨没有用。遇到什么就面对什么,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好强的杜玉茹,似乎从没承认过自己命苦。她说,世界上比自己苦的人肯定还有很多。
在报告中,杜玉茹多次讲到自己心中的信念——— 好人有好报。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好人一生平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等哲理名言的真谛。“嫂娘”杜玉茹作的每场报告,都似一场春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原声带
杜梅(迁安群众):“是母性超越了一切,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让杜玉茹有了‘嫂娘’这个亲切的称号,我们在祝福她的同时也应该引起深思,我们能为身边的家人做些什么,他们需要的是物质吗?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抽出哪怕一分钟的时间来给家人打个电话,拿出一天的空闲来陪伴他们。杜玉茹给我们带来了震撼,愿好人一生平安。”
杜卓茹(杜玉茹的妹妹):“姐姐几年没穿过一件新衣服,一条裤子上有过19块补丁。家里能卖掉换钱的东西几乎卖光了,有一年腊月,姐夫顶风冒雪出去借钱,空手而归,情急之下喝了卤水,差点儿没抢救过来。就是这样的家境,姐姐从没有喊过一声苦,更没叫过一声累。”
刘晓奎(迁安市四通爱心基金会创始人):“自打从《燕赵都市报》上看到杜玉茹的事迹后,我深受感动,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位好嫂子。那次去看望并送去1万元爱心基金,最主要的还是让人们看到‘好人有好报’的温暖现实,同时激励更多人奉献爱心。”
宋荣兴(迁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杜玉茹是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但她平凡中见伟大,朴实中显崇高,细微中露真情。在艰难困苦面前她选择了与家人患难与共、相依相扶,用默默的行动向世人诠释了道德的力量,用质朴的情感、执著的担当、厚重的责任,践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是全市公民道德建设的优秀代表,是孝老爱亲的楷模,是全市人民学习的榜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她学习,从我做起,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