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河北石家庄一老人倾其所有帮老友女儿出国
        正文浏览次数:136
  2014/12/13 10:11:3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见习记者 张清华 文/图

 

     1971年,刚刚从部队转业回来的莫广龙在石家庄做了一名普通的公交司机,偶然间结识了比自己大14岁的第三棉纺织厂职工杨玉章,由于志趣相投,俩人一见如故,40年来互帮互助,总是为对方着想,在平淡生活中演绎着纯真的人间友情。

 

     公交车上结识忘年交

 

     1971年,22岁的唐山人莫广龙从北京部队转业到了石家庄,在公交公司当了一名公交1路车的司机。莫广龙在部队的时候就会开车,到石家庄做一名公交司机可谓是他梦寐以求的职业,用他的话说,“我就是奔着开车来的。”    

 


     当时,公交车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石家庄总共也就是六七辆车,公交司机在当时已经是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了,莫广龙对这份工作也是十分珍惜,热情地为乘客服务。

 

     莫广龙所在的1路车起点在省测绘局,终点是原西郊动物园,这条线路在当时是最长最繁忙的线路。1972年,莫广龙偶然间注意到一名30多岁的乘客总是从博物馆站上车,到动物园下车,而且每次上车时,总是等别人上去了,他才上来,基本上每次都是一路站着,偶然间有座位,他也总会让给老人、孕妇或者伤者。

 

     也许正是这位乘客的善良和彬彬有礼,让莫广龙对他十分钦佩,每次都是等到他安全上车时,莫广龙才会启动车辆,久而久之,俩人便熟悉了起来。原来,这位乘客叫杨玉章,天津人,前几年跟随第三棉纺织厂一起到了石家庄,比莫广龙大14岁,也许由于俩人的亲人都不在石家庄,再加上俩人很是投缘,很快俩人便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生活中互帮互助,从不计较钱财得失,而用莫广龙的话说,“他对我就像对待孩子一样,一直关照我,这么些年来,我们比亲兄弟还要亲。”

 

     倾其所有让老友女儿出国

 

     莫广龙刚刚认识杨玉章时,自己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1976年莫广龙也成了家,随着女儿和儿子的出生,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在经济上更是紧张起来,尽管生活上不富裕,只要是杨玉章遇到了什么困难,莫广龙都会想方设法帮助老友度过难关。

 

     1989年,杨玉章的小女儿杨鞠要出国留学,需要一笔巨额保证金,才能办下来证件,否则便会错过到国外学习的机会。这可急坏了杨玉章,自己和妻子就是普通职工,平时也没有什么积蓄,如果真是因为没钱而让女儿错过出国的机会,杨玉章恐怕会悔恨终生。

 

     莫广龙知道杨玉章的难处后,立马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以及从亲戚那里借来的1500元钱,全部给了杨玉章,“孩子的前途重要,说什么我们也得让孩子出国。”

 

     当时莫广龙的女儿莫丽正在学手风琴,也到了需要换琴的时候了,莫广龙夫妇早就答应给女儿换一部好的手风琴,并且已经到琴行选好了一部1575元的手风琴。当得知老友杨玉章的女儿出国缺钱时,夫妻俩便决定把给女儿买手风琴的事先暂时缓一缓,将所有的积蓄都拿给了老友。莫丽当时年幼,对此就很是不能理解,“爸爸妈妈早都答应好我的事,怎么就说话不算数了呢?”为此,莫丽还伤心了好几天。莫广龙夫妇俩也不忍心看着女儿伤心,允诺等有了钱一定先给她换一部手风琴。

 

     杨玉章奔波20里地帮老友卖面条

 

     为了尽快还清家里的债务和给女儿换一部新的手风琴,莫广龙的妻子张会英只得利用休息时间在家附近的自由市场上卖面条以贴补家用。

 

     每天早上5时张会英就到市场上开始和面,做面条。当得知张会英卖面条时,杨玉章每天早上4时起床,骑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从省博物馆附近的家里赶20里地到自由市场,帮助张会英和面、卖面条。张会英性格比较内向,不好意思吆喝,除非等到顾客上门询问,她才会做生意。老友杨玉章一看这样肯定不行,便自己吆喝了起来,“卖面条,谁要面条?”就这样,他们的生意越来越好,一次偶然的事件让莫广龙夫妇毅然决定不再做这个生意了。

 

     看着杨玉章每天来回奔波异常辛苦,莫广龙夫妇也是十分心疼老友,一再劝说杨玉章不要来了,可是不管莫广龙夫妇说什么,杨玉章每天都会在5时之前赶到自由市场,有好几次都是发着烧,还跑到市场上去卖面条,莫广龙夫妇怎么劝他也不回去,只好带他在旁边的诊所打了一针。一天,雷雨交加,刮着大风,张会英没有出摊,心想今天玉章大哥也一定不会来的,由于当时没有电话,也没法通知他。谁知,早上5时多的时候,杨玉章敲响了莫广龙家的门,身上全湿透了,莫广龙夫妇当时心里真是别提有多难受了,就是这件事情,让莫广龙夫妇决定不再卖面条了,他们实在是不愿意看着玉章大哥这么辛苦。

 

     互相心疼老友而吵得不可开交

 

     1997年,杨玉章生病做手术,他的大女儿杨静已在北京工作生活,二女儿杨鞠早已定居澳大利亚,平时身边只有老伴相陪,而老伴身体也不好。于是,莫广龙毅然担起手术后的陪护工作,整天在医院细心地照顾着杨玉章。

 

     当时,莫广龙的女儿莫丽面临高考,女儿多么希望考试期间能有爸爸陪送,再加上胃不好,也希望能吃到爸爸做的好吃的,但莫广龙只能给女儿点钱,让女儿自己随便买点吃的,莫丽当时委屈极了,“高考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可是爸爸却不在身边。”莫广龙一直在医院照顾了杨玉章20天,跑前跑后,由于杨玉章是回民,莫广龙每天就专门跑到回民饭店给杨玉章打饭,将家都安在了医院。也就是这次杨玉章手术前,大女儿杨静本来要从北京赶回来的,但因为临时有十分重要的事而不能及时回来,杨静怎么也给爸爸打不通电话,第一时间就想起了莫伯伯,莫广龙安慰杨静,“有我在放心好了,保证能把你爸爸照顾好。”直到现在,只要是一有事,杨玉章的两个女儿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莫广龙一家,二女儿从澳大利亚回来,不给在北京的姐姐带东西,都一定会给莫广龙一家带点小礼物。

 

     2010年,莫广龙因病住院,已经75岁的杨玉章每天也是奔波着照顾莫广龙。每天早晨,老杨赶到医院陪莫师傅输液,同时嘱咐老伴做饭,中午赶回家给莫师傅拿饭,看着莫广龙吃完后离开,晚上再到医院陪护。如此近两个月,期间,莫广龙心疼杨玉章年事已高,来回奔波,身体吃不消,佯装生气,和他吵架,“你别来了,我不要你照顾。”而杨玉章也十分倔强,“我就不走。”40年来,这是俩人第一次吵架,而且吵得不可开交,杨玉章直到莫广龙顺利出院才放下了心。

 

     两家人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

 

     40年来,两家人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由于杨玉章的女儿都不在身边,杨玉章就把莫丽姐弟二人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平时两个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只要杨玉章知道了,便立马给他们送药过去。

 

     莫丽9岁那年,放学走到楼梯口时,突然肚子疼,而莫丽的妈妈刚生完弟弟从医院回来,莫广龙得在家照顾妻子,实在脱不开身送莫丽去医院,赶紧叫来了杨玉章。杨玉章二话没说,背起莫丽就往医院跑,等到医院后,已是满头大汗,他顾不得歇息,跑前跑后,办妥了住院手续,一直照顾到莫丽身体恢复出院为止,这件事情也让莫丽记忆犹新,“那几天真是把杨伯伯累坏了,还总是在家做好好吃的,装在饭盒里,用毛巾裹着给我送过来,一打开饭盒,还冒着热腾腾的气,感动的我眼泪都掉下来了。”

 

     不只是两家大人感情很好,就连孩子也相处得像亲姐妹一样。莫丽上高中那年,英语不是太好,从澳大利亚带团回国的杨鞠姐姐顾不得休息,便把莫丽叫到他们家,每天给莫丽补习英语,后又匆忙去了澳大利亚。

 

     2004年,考虑到莫丽姐弟二人长大,儿子将来要娶媳妇,莫广龙夫妇决定买套大点的房子,房子虽然看好了,可首付就是10万元,莫广龙夫妇怎么也凑不齐10万元。杨玉章知道后,立马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让莫广龙买房子,莫广龙说什么也不要,觉得玉章大哥孩子都不在身边,身体也不好,万一需要用钱又拿不出钱来,但莫广龙最终还是没能拗过玉章大哥。

 

     提起杨玉章,莫广龙总是说,“玉章大哥对我们的帮助更多,平时生活中什么事都帮着我们。当年承包小公共汽车需要押金的时候,自己一分钱积蓄也没有,全凭玉章大哥拿出自己的积蓄,借钱从来不提还的事。”

 

     前段时间,杨玉章的电动三轮车轴断了,在哪里也买不着这样的老式轴承,莫广龙知道这是玉章大哥的重要出行工具,跑了很多地方,也没有买到,无奈之下,只好跑到公交公司跟修车师傅们请教,用了好几天的时间,琢磨着做了一个轴承,帮玉章大哥修好了三轮车。

 

     由于玉章大哥的两个女儿都不在身边,莫广龙一再嘱咐莫丽姐弟二人,一定要把杨伯伯夫妇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对待,“我父亲和杨伯伯的友情,深深感动了我和14路车队的同事,对他们这种难得的友情深表钦佩,我也一定会从父亲的手中接过接力棒,好好照顾杨伯伯,继续演绎这份平淡而真挚的纯真友情。”

 

     编辑:卢伟丽 来源:燕赵都市网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奖代补
  • 2016/8/1 16:09:25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8 16:57:29
  • 秦皇岛7旬老太书写4万字手稿见证小区成长史
  • 2016/7/28 16:31:26
  •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 2016/7/26 16:13:47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6 16:12:08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