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强硬件建设 努力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
实施整合改造。在已投资4亿元,整合改造敬老院70多所的基础上,又投资2500多万元,改扩建7所,增加床位1500张。全市敬老院75所,床位1.65万张,供养能力达到74.97%。
推进“三院合一”改革。“三合一”综合院19所,占25.33%,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以县区中心院构为核心,以辐射周边乡镇的区域院为辅助,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供养服务网络。
提高集中供养率。积极组织、动员老人进院入住,全市在院老人已有1.42万人,占五保对象总数的64.24%;床位利用率达到85.69%。
加强资金投入 努力提高五保老人生活标准
建立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市供养标准年人均3663元,其中集中供养4343元,比2009年增加1027元;分散供养3518元,比2009年增加650元。
积极争取加大财力投入。市政府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实施意见》,率先实现五保经费市、县财政统筹。2010年市、县两级投入4642万元,其中市本级1218万元,县级3424万元。
“以副养院”发展院办经济。全市每年院办收入370多万元,全部用于补贴老人生活。
解决医疗难题。坚持每年为五保老人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交纳合作医疗费30多万元,为老人报销医疗费110多万元,发放专项救助金180多万元。
加强规范服务 努力提高文明窗口创建水平
理顺体制,加快推动县建县管步伐。目前,全市已有12个县区的42所敬老院实现县建县管,占56%。
强化责任,狠抓院务服务规范化管理。统一制定了《院长、工作人员职责》《院民公约》《财务》《安全》《伙食、医疗、保健》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实行定区域、定岗位、定标准、定责任的“四定”管理,实现服务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全市现有五保服务员2100多人,平均每所院26.7人,与老人比例达到1∶7。服务员平均年龄35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院长实行岗前、岗位和业务技能培训。
加强工作创新 努力提高五保工作整体水平
创新工作模式。成立社会救助研究会,县(市)区主管局长、科长、敬老院院长120多人参加,研究、探讨推进五保工作在内的整个社会救助工作。
创新服务模式。迁安市中心敬老院建立了倾诉室、怀旧室,为老人开展心理慰藉服务。全市积极推广,尝试从简单的生活照料服务,向深层次的心理照顾并举,通过谈心、倾诉,为孤寡老人调解情绪、化解矛盾,实现更人性化的和谐管理。
创新建设模式。在全市城乡布局建设公益示范性养老机构,部署县(市)区全部建设一所高端示范性的“三合一”综合院,面向社会开放,改扩建9至11所,增加床位4600张以上,增加服务人员800名以上,力争到2011年底,集中供养能力达到90%,集中供养率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