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省内老年新闻
空巢老人快速增多 社区养老“赶不上趟”
        正文浏览次数:176
  2014/12/13 9:15:2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省会是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据统计,目前,石家庄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18.2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2.22%,其中市区老年人28.8万,占市区总人口的12.43%。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跑步前进”,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空巢”老人快速增多。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有人曾经这样形容独居老人的生活。这一数目不断增长的庞大群体,在城乡各处静静地生活,数着日子盼着忙碌的子女回家看看;因为孤单,他们面临着生活无人照料、病痛不能及时妥善治疗、抑郁烦闷的情绪无法排遣……另一方面,在省会,如今,越来越多的夫妻在照料孩子的同时,还要供养四个老人,“421”式的大家庭越来越多,如何供养老人,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

  有专家指出,随着老年人人口的增多,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也日益凸显,老年人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市民原声

  □空巢老人:虽有社区志愿者帮助,但担心“往后”

  出镜市民:尖岭小区 冯秀芳老人 72岁

  尖岭小区,72岁的冯秀芳老人自老伴去世后一直一个人生活。老人居住在一套两居室的楼房内,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桌子上放着一台血压计,冯秀芳老人说,因为血压高,她每天早晨起来都会自己量一量血压。

  看起来精神不错的冯大妈告诉记者,她其实是社区医院的“常客”。“我有冠心病,腿早年摔断过,医生建议尽量少走动,现在经常去社区门诊输液。”老人说,社区居委会得知她的情况,特地给安排了社区志愿者小史,小史基本每天都会来看一看她,帮她打扫卫生,买药、买菜。“这让我感觉很温暖。”老人说,自己行动不便,多亏了小史的帮忙。“去年下大雪那几天,我一个人觉得很孤单、害怕,小史那几天还是每天来,我觉得特好。”

  床边的桌子上放着一部电话和一个电话本、几瓶药。老人说,晚上她就会把这几样都准备好,如果感觉难受就会吃药,实在不行就打电话。“去年7月份的一天,我早晨起来发起高烧,吃了点药也不见好,后来高烧到了40度,我第一个想到给小史打电话。”她说,很快小史就来了,带她去社区门诊看病。

       对于现在的养老状态,老人感觉很满足。但想到“往后”,她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现在生活还能自理,但以后该怎么办?”老人说,总麻烦别人也不是长久之计,她现在经常琢磨以后的生活。

  “我曾经想过将现在的房子出租,然后住进养老院,但我现在住的房子租金也就是800元左右,如果加上吃药,根本住不起养老院。”老人无奈地说,她也曾想过卖房子,用这笔钱住进养老院,“但这样的话,我以后想回来就回不来了。”说话间,冯大妈的语气透着无限伤感。

  □繁忙子女:老人需要照顾,自己分身乏术

  出镜市民:建明小区 刘先生 30多岁

  同样的担忧,也困扰着身为“70”后、“80”后的子女们。家住建明小区的刘先生今年30多岁,独生子,他有一个3岁大的女儿,父母、岳父岳母今年都已60多岁,属于典型的“421”大家庭。

  刘先生说,他在一家私企上班,月工资1000多元,妻子也是一个月1000多元。工资不高,每天却要忙得团团转,实在没空陪父母。“岳父岳母现在身体还好,不需要人照顾,主要是爸妈身体都不好,母亲腿脚不灵便,我每天出门就担心她吃不上饭。”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他中午没事赶回家,看到两个老人就着咸菜吃着馒头,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他也曾经给母亲请过保姆,可20出头的女孩,来这里干了半个月就不辞而别了。打电话一问,对方说工作太辛苦,赚钱又少,不干了。 他也曾想送母亲去养老院,但母亲坚决不同意。“现在就是每天往回赶,尽量早点回家。”刘先生说,现在的情况他还能应付,但想到未来,几个老人都会越来越需要照顾,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记者调查

  □居家养老:尖岭小区志愿者爱心结对子助老

  市民:尖岭小区 史桂珍 对话人士:尖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 玄芳 尖

  岭小区的居民史桂珍就是冯秀芳老人口中的“小史”,她和冯秀芳老人结成“对子”已经有近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的相处中,史桂珍体会到了老人的孤单,她希望能帮老人更多的忙,有更多的时间陪一陪老人,但作为一名低保户,她自身的生活也十分困难,“作为一名受到社会关爱的人,我想通过帮助别人,回报社会。”史桂珍说,她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有一技之长的人加入志愿者的行列,来帮助需要帮助的老人。“我们小区像史桂珍这样的志愿者已经有600余人,爱心‘一助一’已结成帮扶对子350多对。”尖岭社区居委会的副主任玄芳告诉记者,为使这些老年人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馨与关爱,使他们老而不孤,他们把关心帮助社区老年人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项重点,依靠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敬老助老为主要内容的“爱心一助一”活动。玄芳告诉记者,志愿者中的许多人自身生活也比较困难,很多人曾经得到过社会的帮助,所以,当有这样的活动的时候,他们很积极,想通过帮助别人回报社会。“但这种方式,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毕竟志愿者不能全天都照看老人。”玄芳说,作为一个老小区,尖岭小区老年人占了20%以上,其中空巢家庭约600余户。社区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孤寡、空巢、残弱家庭比较多,靠爱心和志愿者的支撑的难以满足居家养老需要。

□电子保姆:为居家老人日常生活排忧解难

  企业原声:石家庄市星光居民服务有限公司 曹立峰

  据记者了解,目前省会养老模式除了机构养老、志愿者助老外,一种低成本运行的“一键通”紧急求助电话也在发挥着助老作用。据运营这个项目的石家庄市星光居民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曹立峰介绍,这种“电子保姆求救求助呼叫器”,与电话机相连接1,老人的详细信息提前输入到家政服务中心的系统内,遇到突发情况或需要帮助时,老人只需要按红键或绿键,就可以及时地实现求救求助。

  记者看到,呼叫器上有红、绿两个键,红键是求救的,能够迅速地和120、110、119联系,绿键是求助键,主要是为日常生活排忧解难,比如家政服务、生活用品配送、订餐订票、法律求助、电器维修等各种生活需求。

  曹立峰介绍,该系统运行2年多来,已经及时挽救了十几位老人的生命,累计发出求助服务一万五千多次,为几千个家庭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过,目前这种求助电话只限于家里使用。”曹建立说,有很多人询问有没有一种设备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让老人实现救助,目前,他们正在准备推行一种电子保姆助老手机,该款助老手机可以对老人所处位置进行定位,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救助。

  □养老机构:优质养老院一床难求,市民盼有托老所

  市民:刘先生对话人士:尖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 玄芳 长安社区老年公寓 李永奇

    “如果有一个像幼儿园那样的托老所,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来,老人能在那里活动、吃饭,有人照看,我们也就少了后顾之忧。”市民刘先生说。

  玄芳也告诉记者,他们曾在小区老人中进行过调查,社区中的老人几乎没有人去养老院养老。这一方面是观念原因,另一方面也源于资金的问题。老人们虽然对目前结对子的帮助感到满意,但也因为一直独居而十分寂寞,对未来也有担忧,老人们普遍希望能有一个既不离开家,又能得到专业养老服务的“两全”之策。“针对老人们的需求,我们也曾经想过要建立一个‘日托所’,既能让老人白天得到照顾,又能让老人晚上回到自己住处,但因缺乏场地、资金等原因一直没能实现。”玄芳说,目前,他们也在积极联系相关部门进行落实。

  省会“品牌”老年公寓——— 长安社区老年公寓负责人李永奇也告诉记者,目前,机构养老难以满足市民对专业养老服务的需求,“随着市民观念的转变,如今好一点儿的养老院变得‘一床难求’。”李永奇说,他们也曾经做过居家养老服务,虽然有市场,但因为人手不够等原因,后来不得不放弃。目前,他们正在运作建立日托站。“相对传统的养老院,日托站因为不留宿所以用房面积不必太大,而且因为集中管理,也能有效监督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李永奇说,这样既解决了白天子女不在身边,老人独自在家的难题,又将服务对象和服务资源集中起来,降低了养老服务的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

■部门说法 2012年,城市“织”就居家养老服务网

  出镜人士 石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杜顺庄

  面对省会日益严峻的社会养老问题,这些年,政府也在寻求各方面的解决办法。据石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杜顺庄介绍,近年来,省会一直在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和设施网络建设,不断拓宽养老服务内容,努力提高养老服务的覆盖率,打造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新格局。

□构建养老服务社会化人才保障体系

  “我们要建立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也要是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组成的队伍,这样才能为老人提供除了生活必需之外的精神、法律等方面的需求。”杜顺庄说,他们正积极开发养老服务领域内的社会工作者岗位,包括心理咨询、健康咨询、法律咨询等,鼓励和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工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工作,提升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管理水平。

  他介绍说,目前,省会建立了大学生、律师、心理医生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达121支,志愿者人数6000多人,主要开展法律维权、亲情陪伴等项服务。

  □居家养老为主,满足不同层次老人需求

  “不同层次的老年人有不同的实际需求。在省会石家庄,目前机构养老远不能满足养老需求,老人养老主要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杜顺庄说,因此,省会努力构建包括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健康护理、精神慰藉等全方位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力图建立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的老年服务项目和服务模式。

  省会在社区推行建立社区为老服务站,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护理、日托等服务,担当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纽带和输送站,及时为老人提供所需的服务。目前,已经建立社区为老服务站60个。

  引进中介组织,开展网络化服务。杜顺庄介绍说,目前,引进“星光居民服务公司”设立呼叫中心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呼叫中心将老人资料录入到系统数据库中。老人的需求成为服务的内容,共分为6大类53项,签约企业1470余家。

  此外,省会已经连续3年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市区内60周岁以上的社会“三无”老人、“低保”老人每月可领到政府无偿提供的50—2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券,老人凭券可自主选择明码标价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2009年,石市又在裕华区进行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IC卡智能管理系统”试点,区局将资金输入管理系统,购买服务时老人只需在服务员携带的POS机上“刷卡”即可。全市每年用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资金300余万元。

  □2012年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立

  杜顺庄介绍,省会也在积极探索养老社区建设。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配套、服务优质的标准化养老社区将是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对生活不便的老人,养老社区可以委派专业服务人员开展上门照料服务;对生活自理的老人,可以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日托服务,老年人比较集中,服务方便、快捷、高效。他说,2009年初,省会开始运作养老社区建设,目前,卓达太阳城养老社区已经启动。

  在去年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提到,到2012年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立,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能够基本得到满足;各县(市)普遍建立一所以供养“三无”老人为主、面向城镇其他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市区为老服务站要覆盖95%以上的社区,农村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多功能的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0%以上的行政村能够通过集体组织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到2015年,全市形成较为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良好运行机制。

 ■专家观点 整合人力资源建立社区养老体系

  出镜专家 石家庄市民盟老龄委主任李宪禄

  “省会社区养老具有广阔的前景。”对此,石家庄市民盟老龄委主任李宪禄认为,从现在的情况看,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还不是多数,在省会大多数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因此,他认为,应该充分利用社区功能,建立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

  李宪禄告诉记者,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2008年以来,他们曾专门对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态势在市内各区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现在‘空巢’家庭增长迅速,老人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确实有许多不便。”李宪禄说,但调研发现,目前的居家养老模式还无法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需求。“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水平还有所欠缺。”李宪禄说,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但目前,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职业化建设滞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要让老人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李宪禄建议,在社区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让他们持证上岗。同时整合社区人力资源,培训“4050人员”,挖掘他们的潜力,既解决了社区专业养老护理员短缺的问题,又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新的出路。同时,社区建设场地开办各种服务项目,便于集中服务老人,还可以通过为老人办理服务反馈卡的形式,考核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

  李宪禄建议,政府也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决设施和人才的问题。“虽然目前社区养老还没有成型可循的模式,但只要找到符合实际的市场化运作路径与赢利模式,社区养老便有广阔的前景。”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奖代补
  • 2016/8/1 16:09:25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8 16:57:29
  •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 2016/7/26 16:13:47
  • 聚焦延迟退休:为何小步渐进 养老金是否已收不抵支
  • 2016/7/26 16:12:08
  •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将展开
  • 2016/7/21 13:19:21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