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着老龄化社会趋势的日益加剧,社会养老需求日益增加,但石家庄市现有的养老机构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针对这一情形,石家庄市人大代表、河北省儿童医院门诊部副主任马雪年建议在全市实施“老年福星工程”,组织有关设计部门专家,设计建设不同级别,不同等次的养老院。每10万人口应建一所区域性敬老院,满足社会各界民众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 一对夫妻要养四位老人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年龄起点标准为60周岁。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69亿,且每年以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如何妥善安置老年人晚年生活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目前的“421”家庭结构,一对夫妇要同时供养四位老人,万一有两位老人同时病倒,难免顾此失彼,忙碌应对,再加上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很快,疲于奔命,儿女们的孝心或多或少的会产生缺憾。
■ 40家老年公寓难满足需要
根据调查了解,石家庄市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有养老保险的人才能够享受福利院的养老待遇,而多年来城乡的二元结构,造成了市、县、乡村敬老院只对孤寡老人及无保户养老,其余大部分老人只能在家靠儿女赡养。
省会的社会福利院建院已有90多年的历史,是全民福利事业单位,面对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无老人”,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医无偿服务,而目前福利院只入住150多名“三无老人”。由社会筹资办老年公寓的也仅有40家,其服务设施、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离社会需求相差甚远。
■ 养老护理员素质待提高
“另外,养老护理员从业人员偏少,其主要原因还是社会上对这个行业有所偏见,对养老护理人员存在歧视。在落后的传统观念里认为,养老护理就是伺候老人吃喝拉撒,低人一等,而没有认识到养老护理员是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高尚职业。”马雪年说。
马雪年说,目前的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着服务性支出缺失,养老护理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不够,且多数是下岗、失业和无业人员。近年来,四五十岁的人员多被一些公益性岗位分流,但愿意从事养老护理行业的人很少。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养老护理这个行业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一般在800元左右,甚至更低,这样的低工资很难吸引从业者,尤其是年轻人。
■ 全市开展“老年福星工程”
针对以上问题,马雪年代表建议,由市、区、县政府牵头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养老设施,让社会上有志之士热心公益投资,为没有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建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公益性老年公寓,在市、区、县范围内逐步展开“老年福星工程”。
通过开展该工程,建立一支专业的居家养老护理员队伍,制定养老护理员从业与服务标准,并对其进行监管、培训。对从事老年护理的人员除了培训生活护理,也要有基础医护培训,并将培训与就业结合起来,为进入养老护理行业的人员建立服务卡,按标准向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护理。
并广泛号召社会财力积极参与,鼓励企、事业单位的福利养老服务设施向社会开放。对新建、改建、扩建市、区、县、乡镇各级敬老院工作在鼓励体制和管理体制上创新,出台有关政策,对社会财力积极参与“老年福星工程”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鼓励。比如在房屋租赁、床位补贴、煤水电气按照民用标准收费,有资质的纳入医保定点单位等相应的政策扶持。组织有关设计部门专家,设计建设不同级别、不同等次、规模化、标准化、人性化、合理化的养老院。每10万人口建一所区域性敬老院,床位一般不少于150张。 (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