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年1月16日,沈阳市大东区某小区一位85岁的老人从11层楼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死者是空巢老人,自杀前曾跟邻居表示“活着没意思”。而就在当天,沈阳另一位老人也跳楼身亡。
2010年1月17日,在合肥市紫铜新村小区,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从5楼坠下,当场死亡。这已经是合肥进入2010年仅仅十几天后,发生的第四起老人轻生事件。
人生步入老年阶段,本应无忧无虑、安享晚年,然而上面的几位老人为何选择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看到这一幕幕,所有人都会觉得老人“走”得令人叹息、令人心痛。这不禁再次引起我们对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关注。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乡空巢老人比重已达到50%。
当下,空巢老人无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也必定存在着很多隐状。 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并不缺乏 在我国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都采取了比较务实的养老服务举措,诸如提高高龄补贴、发放养老服务券、志愿者帮扶空巢老人等。每逢节假日,各地组织相关人员慰问空巢老人也成为了一项必做之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许多社区都为空巢老人安装了“一键通”,老人生病了一按键,社区工作者就可以来到身边;还会配备专人,定期到老人屋里打扫卫生等。 可以说,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空巢老人在物质生活领域的基本保障问题已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解决,物质需求已不再是困扰空巢老人的最大麻烦。
大部分空巢老人都有心理问题 尽管物质保障比较充足,但除政府部门和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外,很多地方对老人心理状态和精神问题的关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就非常容易导致绝大部分空巢老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通常被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指的是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空巢老人因此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也会责备子女。简单地说,就是感觉自己孤独、无价值、无意义、思念亲人,这种情绪长期存在就会让空巢老人走向极端。以上老人跳楼自杀的事件就是这一问题的折射。 让空巢老人心中“不空” 由于经济发展、住房条件改善、独生子女增多、两代人生活观念差距及流动人口的出现等原因,城乡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
“巢”虽然空了,但千万不能让老年人的心也空了。对于空巢老人来说,相比物质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慰藉。 增强子女责任感是关键 2009年年底,我国开展了“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但沈阳市老龄办副主任张亚权指出,志愿者的义务服务只能是有益补充,且很难做到持久服务。而对于现在北京等地开通的一些老年人心理咨询热线,张亚权认为也有一定的局限——老年人喜欢面对面的交流,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喜欢倾诉而不是咨询。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空巢问题,还需要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增强子女的责任感,让儿女们多和老人沟通交流。精神慰藉是养老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亲情则是老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如果脱离了亲情,精神慰藉便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撑。 空巢老人也要自己找乐 空巢老人自己找乐也很重要。比如沈阳市和平区鲁园社区的公及平大爷和汤文大娘就是一对空巢夫妇。
10年前,77岁的公及平大爷牵起了汤文大娘的手,两人走在了一起。结婚后,两人选择了自己居住。由于俩人都喜欢音乐,公及平大爷每天都在家里弹弹琴,汤文大娘也经常和着音乐唱唱歌儿,两位老人找到了彼此的心灵依托,感到生活得很幸福。
不久前,一位老年读者也给本报来信,建议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应该多去人多的地方,和同龄老人“扎堆聊天”,以缓解内心的孤独。这位读者奉劝空巢老人们要走出寂寞、结交朋友,凡事不要走极端,以免让自己和家人都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