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仅靠政府埋单不够
正文浏览次数:176
2014/12/13 8:49:2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居家养老深受老年人欢迎。去年以来,石家庄市在市内建起60家为老服务站,由政府出资助力居家养老。但由于自主购买服务的老人少,减弱了为老服务站的作用―――
老年人普遍存在恋家心理,居家养老仍是很多老年人的首选。如何让他们享受到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去年以来,石家庄市在市内部分社区建起60家为老服务站,上门为老人提供诸如采购、做饭、保洁等服务。其中“低保”和“三无”老人的养老服务由政府出资,以代币券形式发放到老人手中。标准为“低保”老人每人每月50元,“三无”老人每人每月200元。据了解,去年,该市领取服务代币券的老人共3377人,年支付服务金额234万元。
政府出资为“三无”、“低保”老人购买服务,使得居家养老群体中最困难的那部分老人的需求基本得到解决。然而,石家庄是全省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14.5万,占总人口的12.24%。“三无”、“低保”老人相对所占比例极小。
政府助力居家养老,能否解养老之忧?去年7月份,石家庄市政协委员、市民盟老龄委主任李宪禄组织10多个老龄委委员,专门就为老服务站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态势在市内各区进行了调研。“如今70后出生的子女,只要买得起房,很少和父母一起居住。”李宪禄说,“空巢”家庭增多,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石家庄市为老服务站的建立,可以说是居家养老模式的一种积极探索,作用不可小觑。
李宪禄说,为老服务站采取的是中介介入的方式,由居委会为服务站无偿提供用房,社会养老机构提供无偿、低偿或有偿服务。居委会和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定期走访老人,征求老人意见,监督为老服务质量,可以使老人们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但调研中,李宪禄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一些社区的为老服务站光挂着牌子,却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而是由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兼职,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为老服务站的作用”。
对此,长安区民政局副局长王庆林解释说,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自主购买服务的老人很少。他告诉记者,该区为老服务站建立初期,社会养老机构在服务站都设了工作人员。头一个月试运行,无偿为老人们提供服务,老人们挺踊跃。一个月后,听说服务要收费了,老人们就没积极性了。因为市场购买服务能力不足,社会力量觉得在为老服务站安排工作人员划不来,所以纷纷退出,于是就由居委会兼管起来了。
省会桥西区的为老服务站依托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是星光居民服务公司。经理曹立峰告诉记者,公司自2006年成立后,一直都在亏损,但随着业务局面的打开,加上区里的大力支持,今年有望持平。“以在社区建老年人食堂为例,如果我们公司把食堂建起来了,可是只有10个老人来这里订餐,那么后期运转肯定就存在困难。”“在目前政府财力还不足的情况下,要实现居家养老,仅靠政府埋单是不够的。”李宪禄委员建议,政府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发展居家养老事业。针对目前养老服务队伍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或是城市下岗职工的实际,曹立峰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尽量免费为这些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提供培训、咨询等服务。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