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龄化冲击农村传统养老
老龄化冲击中国,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农村留守人口结构进一步高度老龄化。 农村老人长期以来依靠家庭养老的传统老年保障形式受到挑战,空巢家庭、纯老年人家庭在农村不断增加。
年龄偏大、子女外出、居住分散、无人照料,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引人关注——
■ 本报记者 周继坚
“砰——砰——砰——”,数十发烟花彩弹在夜空竞相绽放,打破了小山村除夕宁静的夜空。今年76岁的周义清老人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漂亮的烟花,满是皱纹的脸笑成了一朵菊花。周义清老人所在的是汨罗市玉池乡——湖南北部的一个边远贫困山区,该乡自从四个月前建立敬老院以来,周义清和当地30多名孤寡老人结束了分散供养、单独居住的生活,走进敬老院,过上了温馨而有保障的集体生活。
边远山区人口老龄化
总人口不足一万人的玉池乡地处湖南北部,隶属于汨罗市。全乡大部分地区都处在高寒山区,境内群山起伏,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几分之一亩。全乡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偏僻的大山里头,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楠竹等经济作物,收入十分有限。
由于资源贫乏,交通不便,玉池乡的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落后。近十年来,随着沿海加工业的大发展,该乡大部分的年轻劳动力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很多人一年都难得回家一趟。当地农民告诉记者,劳动力的缺乏使得当地请人做工的价格,已经接近农民工在城市50元一天的劳动力价格。
记者了解到,年轻人大量外出,留下老年人在家留守,很多老人还要承担赡养孙儿辈的任务。以该乡鹤源村为例,留下的老年人年龄基本都在50岁以上,年轻人到沿海城市打工,偶尔寄点生活费回家。
村民周争明今年70岁了,一儿一女都已结婚,儿女婚后留下年幼的小孩给周争明夫妇赡养,南下广东打工去了。周争明年轻时就是靠干的体力活养家糊口,年纪大了身体有很多不适,妻子也体弱多病常年需要药物维持。“家里的地是种不动了,现在老两口看着孙子,主要还是靠外面打工的寄点生活费。”周争明说。
记者了解到,玉池乡是革命老区,该乡中部丘陵地区白鹤洞曾经是原湘阴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所在地,现在成为了全乡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带。这一地区老年人基本上都是依靠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的观念非常浓厚。而当地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赚了钱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家翻新住房,一幢新的楼房往往要耗资十万元左右。事实上,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经济上仍然拮据,不可能给农村父母太多经济上的支援,老年人只要还“干得动”,基本上还处在自力更生的状态。
大山深处的敬老院
2008年10月,一座崭新的敬老院在玉池乡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年61岁的朱德曼老人和全乡30多名孤寡五保老人成为敬老院的首批住户。但是,边远山区信息相对闭塞,敬老院在这里还是个新事物。
“我们这里建敬老院,建国以来还是头一回。”朱德曼在敬老院老人当中年龄较轻,敬老院有什么事情,他都会热情地帮助工作人员去做,用他自己的话说,敬老院让他过上了比过去更有保障的生活,他帮着敬老院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应该的。
朱德曼老人年轻时曾在长沙、岳阳等地做工,但是一直没有结婚生子。1982年,老人因为在汽车修理厂发生工伤事故,腿部受了重伤,就回到了老家,一直靠当年的赔偿金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由于腿脚不灵便,老人平时上山砍柴种菜都不方便,只能靠左邻右舍帮忙,“自己不能劳动,很多事情都不方便。”现在在敬老院,有工作人员协助照料,老年人彼此之间也有照应。
虽然敬老院在汨罗市大部分地区都已普及,玉池乡周边乡镇也都基本建立了敬老院,但是在经济资源条件相对落后的玉池山区,由于人员居住分散,老人乡土观念浓厚的影响,推行敬老院集中居住仍然比较艰难。
近两年来,玉池乡政府在乡党委书记韩建中的带领下,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进行资源开发,全乡经济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玉池乡敬老院院长周献麒介绍说,敬老院从2008年冰灾后开始筹备建设,敬老院建起来后,拥有一幢两层的老人宿舍,还配备有活动室和专门的厨房,和当地的农户比较,居住条件相对优越。目前,玉池乡敬老院拥有床位40多张,如今已经住入孤寡老人30多人,预计入住的老人人数在2009年还会陆续增加。
记者在敬老院看到,由于床位相对充足,入住的老人基本都是一人住一个房间,个别身体条件比较差的老人,则安排两个人住一间,方便彼此照应。另外,由于山区昼夜气温变化较大,每个房间都配备了湖南省民政厅统一监制的棉被和生活用品,老人们说,被子盖的很暖和,要是身体差点觉得冷,还可以再要求工作人员添加被子。
老人们的五彩春节
大年初一天气晴朗,记者来到玉池乡敬老院时,老人们正一拨一拨地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聊天,身体条件差一点的,就围坐在活动室的火炉旁看电视,房间里春意融融。“春节期间,老年人一起围炉向火,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周义清老人笑着告诉记者。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年味”,湖南农村春节期间时兴吃腊鱼腊肉,玉池乡敬老院也安排了几百斤腊鱼腊肉改善老人们的春节生活。“伙食很好,都是敬老院统一采购,春节期间还给老人们增加了菜的种类,做的更加丰盛。”敬老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敬老院还有自己的菜地,老人闲不住想要活动一下腿脚的,也可以自己去种点青菜。
“你可别小看这些菜地,一来农村老人有很好的劳动习惯,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可以把种菜当作一种休闲,适度的运动一下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好处;另一方面,也补充了敬老院老人的蔬菜供应,丰富老人们的‘饭桌子’。”周献麒说,虽然并不指望老人们种的菜能补充多少蔬菜,但老人们在运动中锻炼了身体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由于敬老院位置较为偏僻,夜晚非常的安静,敬老院还专门在除夕之夜安排了燃放烟花的节目。“以前我们都住在大山里头,烟花都只在电视里头看过。”燃放烟花的当晚,老人们一早吃过了年夜饭,一个个坐到敬老院的院子里,欣赏由工作人员燃放的烟花,今年62岁的易田梅说,“老年人一个人在家,最怕的就是冷清,现在大家住在一起就热闹了。”
30多个老人们原本并不相识,如今同住在一个院子里,经过四个月的接触,彼此都已经很熟悉,谁喜欢抽烟,谁喜欢喝点酒,包括哪个老人的身体状况怎么样,大家心里都非常清楚,老人之间很清楚地就能说出对方身体的毛病在哪里。“我身体比较好,种菜也很有经验,我要帮着把敬老院的菜地种好。”刚60出头的刘山军老人笑着说。
记者在敬老院看到,70多岁的熊德华老人双腿残疾,行动不便,里面的工作人员和其他老人都很关心,给他送饭,给予种种方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敬老院里居住的老人境遇比较接近,有过共同的经历,因此也很有共同话题。
“幸福院”的幸福生活
“第一次在敬老院里过年,很热闹,很开心。”今年62岁的易田梅老人,兴致冲冲地告诉记者,敬老院的老人们在一起聊天,比过去一个人闷在家里强多了。 老人原本住在玉池乡的大丰村,该村地处大山里头,交通很不方便,居住的农户也相对分散,往往要走几个山头才看到一户人家。
易田梅老人丈夫去世早,女儿也因病去世多年,只剩下老人孤身一人,过去靠寄住在丈夫的弟弟家里。“但是他们家负担也很重,根本没有能力照顾我这个嫂嫂。”易田梅老人最难忘记的是2008年的那个春节。2008年初,一场百年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席卷了南方大部分省份,湖南在南部省份中受灾最重,而处于高寒山区的玉池更是受灾惨重。当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冰雪灾害致使全乡主要经济作物楠竹在雪灾中爆折了将近八成,漫山遍野都是折断的竹子,全乡与外界连通的唯一交通线一度中断。
“天寒地冻的,又没有电,日子真是难熬。”易田梅老人告诉记者,山区主要的取暖方式靠木柴,老人身体瘦弱,储备的木柴不够,生火做饭都成了问题。幸亏汨罗市来到村里的扶贫组和村干部前来慰问,给她送来了大米和慰问金,解救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今年过年就再也不用担心灾害了。”易田梅老人说,到了敬老院,生活物资都有统一保障,老人们生活在一起也有照应,心里也就塌实多了。易田梅还热情地给记者沏了一杯热茶,高兴地说,“想起冰灾那时候,家里没有柴火,只好出去山里面捡一点湿树枝来烧,半天都烧不开一壶水,现在想要热水可以随时到水房打。”
记者在敬老院的储藏室里看到,屋子里堆满了土豆、红薯粉、面粉等过年常备的物资,当地农村人喜爱的腊鱼腊肉则晾在高处。“就是平常的殷实户头都没有这么多的过年物资。”易田梅老人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玉池乡敬老院距离乡政府办公地只有一里地,距离乡卫生院也才两里路程,韩建中等领导经常过来看望,老人身体有点不适,需要就医的也很方便。在当地农村,人们都习惯于将敬老院叫作“幸福院”,在周义清老人看来,虽然自己没有家属,但是同样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当然是“幸福”的。
政府保障五保户养老
记者了解到,在敬老院居住的老人多是农村五保户,都是孤寡老人,这些人年龄在60-80岁之间,生活上没有依靠,过去主要靠政府救济和低保生活。但是由于居住分散、生活自理能力又差,很多老人虽然生活上有政府保障,但是心理上非常孤独,往往生病了都没有人知道。在留守老人居多的农村地区建立敬老院,推进孤寡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成为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建设民生工程的一大亮点。
玉池乡敬老院院长周献麒说,孤寡五保老人入住敬老院,政府相关部门和敬老院首先到各个行政村组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了解,征求了老人们本人的意见,采取自愿入住的形式,由政府财政对敬老院老人的生活费用进行补贴。
周献麒说,过去该地区农村的五保户主要实行分散供养,也就是由五保户的亲友、邻居来照顾五保户的生活。但是玉池山区高处住户稀疏,有的五保户居住相对偏僻,要照顾其生活起居很不方便。为此,玉池乡财政从原本并不宽裕的资金中拨付一部分资金,专门建立敬老院,也就是采取集中供养的形式,让五保户获得更好的照顾。
保障孤寡五保老人的生活,让他们安度晚年,首先要保障的就是“吃”和“住”的问题。按照汨罗市民政局的统一标准,敬老院老人可享受每人每月200元的补贴,能够保障老人们的日常生活费用。汨罗市民政局还给敬老院下拨了床铺、被子,老人生活费用全部由民政局拨付,汨罗市民政部门领导也多次到敬老院视察,了解敬老院的需求情况。
由于老人们在敬老院办得生活得好,敬老院在当地群众中也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一些因外出打工,无法在家照顾老人的年轻人,也希望能够将家中老人送到敬老院集中供养。当地一户在外地做生意的甚至找到周献麒,愿意掏一千多元一个月的生活费,希望将父母安置在敬老院居住,但是由于敬老院并未做市场化的尝试,没有政策的支持,该敬老院还没有接收这一类型的非五保老人入住。
“我们现在所做的,仍然是政府保障性的五保户养老服务,与市场化的敬老院不同。”周献麒向记者表示,农村五保供养是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无依无靠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进行的基本生活保障,主要保障五保户的吃、穿、住、医、葬。由于经济条件有限,目前敬老院仍然只能是这一制度的延伸和拓展。
“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到让应该得到保障的老人全部获得保障,同时保证一个比较好的保障水平。”周献麒说,敬老院没有单纯地“等、靠、要”,而是主动想办法,尽量让老人们过上更高水平的生活。
边远山区的慈善事业
“敬老扶弱,做的就是一项慈善事业。”玉池乡敬老院院长周献麒表示,老年人体弱多病,在生活上尤其需要他人的帮助。而对于孤寡老人而言,长期的孤独使得他们的心理比较内向,也需要通过集体生活来使他们获得温暖。
担任敬老院院长以来,周献麒养成了一个习惯。他不仅经常要求工作人员多与老人们聊天,自己也经常到老人们当中走访,了解老人的切实需要。现在只要他出现敬老院,老人们就会围上来和他聊天。
周献麒说,敬老院刚刚建成时,配套的设施还不够完善。2008年底,考虑到敬老院老人们饮用水环境还不尽完善,需要从附近农民家中采水,敬老院通过与乡政府领导班子商议,克服了资金的困难,专门在敬老院打了一个水井,新建了水塔,让老人们用上了山里的清泉,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记者了解到,有的老人以前单独居住时,挑一担水往往要走很远的地方。
敬老院还和当地卫生院建立了联系,方便敬老院老人及时就医,费用由政府补贴。周献麒说,新的一年,敬老院还准备进一步扩建生猪养殖场,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适度的增强敬老院的自给能力。据了解,由于通往敬老院的乡村公路还没有硬化,一到下雨天气就泥泞不堪,为了方便老人外出就医,敬老院还计划筹措资金,将通往敬老院的一段公路硬化,方便老人的出入安全。
在边远山区做敬老事业不能没有奉献精神,在经费不足、人员短缺的情况下,玉池乡敬老院在院长周献麒的带领下克服困难,让敬老院老人生活得安心舒适。“政府下大力气投入敬老院,我们就要把这里打造成孤寡老人温馨的家园。”玉池乡敬老院院长周献麒对记者表示,边远山区虽然基础设施条件没法和城市敬老院比较,但是这个地方山清水秀,空气和水都没有污染,非常适合老年人生活。“山区山清水秀,现在九十多岁的老人都不少。”周献麒笑着说。
■专家说法
集中供养是大趋势
2月4日,国家民政部正式发布了《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08年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初步实现应保尽保,“霞光计划”推进了五保供养机构建设。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供养标准,落实供养资金,供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对158.1万名五保人员实施了农村集中供养,对385.3万名五保人员实施了农村分散供养。全年累计支出五保供养资金7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7%,其中农村分散五保供养支出46.4亿元,农村集中五保供养支出30.3亿元。
“农村家庭养老和农村土地养老的保障功能正在不断地弱化。”曾经在湖南长沙、汨罗等地农村调查的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张云英教授认为,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正遭遇全新的挑战。2009年正式启动农村老年人保障体系试点的湖南,集中供养被认为是今后农村老年人保障的一个理想趋势。
张云英说,湖南是农业大省,过去主要依靠的是“土地+家庭”的养老保障模式,对于农村老年人的保障,一方面是经济上的保障,另一方面则是生活上的照料。近年来,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追求预期收入的最大化,不断从农业地区流向非农业地区,导致空巢家庭、纯老年人家庭、隔代家庭增多。调查显示,汨罗市的外出务工农民占总农业人口比重达24%。此外,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多依靠种地,在耕地收益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以土地作为规避老年风险和作为老年人生活来源的可行性也受到了制约。张云英在长沙、汨罗等地的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靠社会养老保险的比例也非常低。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集中供养成为了最为现实的选择。“现在很多年轻人供养的老人数量多,居住又很分散,照料起来确实很不方便。”张云英说,虽然目前农村老人对于进敬老院养老心理上还有排斥,但是就长远来说,集中供养农村老人仍然是大的趋势。
张云英说,目前在湖南农村各地都建有敬老院,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敬老院保障水平也相对较高,但是也有不少敬老院面临着一个较为尴尬的现实,就是资金的严重匮乏。如湖南湘潭姜畲镇棋盘村规定只有65岁以上的老人才能进入,资金来源主要靠上级政府拨款和村里企业与个人捐助。湖南双峰规定入住敬老院的要求是无后裔,家里无住房,年龄达到60岁以上,老人入住后要求村上每年每人提供600斤谷,其他的生活费由敬老院提供。由于资金的匮乏,目前湖南农村大部分的敬老院的运行仍然相当困难,集中养老在农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张云英看来,农村老人因为居住分散,没有集中的社区服务,集中供养养老必定会越来越被农村家庭所接受。张云英说,湖南省从今年开始,已经决定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试点“村村都有敬老院”项目,今后农村敬老院供养的老人有望不再局限于政府保障的五保户,一些有赡养人并且自愿入住敬老院的非五保老人,交纳费用后也能够享受集中供养的服务,弥补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料的不足。“随着城乡统筹的不断完善,农村老人也应该享有和城市老人一样的养老保障。”张云英说。 (周继坚)